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永结无情游——浅析老舍《月牙儿》的文学特色
【时间:2019/6/3 】 【来源:本站 】 【作者: 马秋月】 【已经浏览2200 次】

【提 要】“月”这一意象是感性的中国文人笔下的常客。作为一部同样以月寄情的现代文学作品,老舍的《月牙儿》通过日记叙事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揭露包括女主人公在内的旧时代女性所面临的境遇,控诉了社会的不堪与人性丑恶的一面。贯穿全篇的月牙儿是女主人公的情感寄托,是她落魄时的慰藉,也是她本人的象征。本文首先分析《月牙儿》中“月牙儿”这一意象蕴含的现实意义,其次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旨在通过浅析该作品的文学特色,进一步了解老舍和他笔下的人物及时代。

【关键词】老舍  月文化  女性  人性  命运。

我国浪漫的月文化衍生出了两种月的典型意象,满月和缺月。

李太白花间佐酒的皓月,苏东坡长向别时圆的满月,柳三变杨柳岸边伴着晓风的残月……读到老舍的《月牙儿》,恰又是一弯残月。月牙儿,寒气中带一钩浅金,她的瘦小和不圆满令人垂怜,玲珑而让人心疼。

在月文化中,月承志,寄情,安抚,陪伴;文人墨客以月寄相思,寄失意,如与月亮"结无情游"。历代月光的悲悯下,那些时代里的亮星和暗星,逃不了堕入亘古命定的结局,失去曾经运转的意义,空余月光长明。

读前曾幻想《月牙儿》定是篇"怀旧空吟闻笛赋"式的抒怀,或是"千里共婵娟"式的希冀,要不就是“荷塘月色”式的唯美景致,不曾想读来竟是满目瘢痕般的痛楚。这对母女一生的分量,让这十余页文字沉若千钧。老舍浅显真实的语言,此时看来也字字是血。

女主人公幼年丧父,与母亲投奔继父,短暂安定生活后继父也杳无音信。惨淡经营维持不了家庭,母亲不得不卖身。还在念书的她厌恶母亲这种形式的“支持”,愤恨自己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乱,对母亲想恨而又不舍,以至于某种程度上她像是“失去”了母亲。日后她进入社会,受到感情欺骗,为维持生计走上母亲的老路,变得粗野,拜金,市侩,老态。不满二十岁的年纪,早于同龄女孩在物欲情欲的叫嚣中洞悉了丑恶的人性。与母亲重逢让她意识到自己似乎摆脱不了这般命运,最终因为暗娼身份锒铛入狱,令人扼腕无言。

月牙儿这一意象贯穿全文,有极强的象征性。每一次出现,都处于不同的场景,是女主人公真实境况和心绪的象征,也代表着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苏醒。

父亲去世下葬,紧接着家中典当得一无所有的夜晚,月牙儿是斜在半空的,寒冷凄凉、形单影只的,是女主人公丧父后孤苦无依情感的映射,也是日后记忆中的月牙儿里,最令她久久难忘的那一弯;母亲找到事做的夏天夜晚,月牙儿的冷光有几分可爱,就连夏夜的花香也格外好闻,是有所希冀才感受得到的细微美好;那个投奔继父的夜晚,月牙格外清晰可怕,“像将闭的人的眼睛缝隙”,神似女孩儿对生活前路未卜的恐惧。

决定自己挣饭吃的她终于开始明白了母亲的劳苦用心,也感受到了自己比起母亲来很多方面的空白。想到或许能够通过努力养活自己,她终于敢走在院中,看出了月牙儿的美丽之处,告诉自己这个月牙儿一定是希望的开始。而接受了那位陌生男青年的情意后,她的月亮被云遮住,“失去了月牙儿,也失去了自己,和妈妈一样了”。

陷入情感带来的恐慌让她觉得丢失了自我,可是也并未使她拒绝这份美好。她抛弃对异性的恐惧,满心喜欢青年,穿上他带来的新衣,为悦己者容,克制不了总是想起他。她也矛盾,怜爱自己的美,却又在打扮后恨自己;会疯了似的吻青年,又突然将他推开…….结果自己竟然上当受骗。她早知道自己没有希望,“一点云便能把月牙遮住,我的将来是黑暗”,月牙儿成了她最后寄托希望的载体,而上当这朵阴云长久地遮住了她的希望,命运从此开始转折。

个人一生的命运不断改写,也是“月有阴晴圆缺”的事理。说无情,自然规律而已;说有情,世故如此。月牙儿在女主人公生命中的几次消失对自然界而言不过是区区规律,对她而言又映射着什么?

投奔继父后的她对月牙儿印象很浅,或许是由于生活安定。继父失踪后,家中日子再次难过起来,她发觉母亲开始卖身。她感觉到自己的苦处应该就像是月牙儿的形象,而自己便更像那月牙儿,无依无靠挂在灰蓝的天空中,“光线微弱,不大会儿就被黑暗包裹”,短暂的幸福重新被拮据的常态代替。

常有男人来找母亲的那段时间,自己的心就像月牙儿,“只能亮那么一会”。自尊心不允许自己坦然接受母亲的所作所为,即使母亲是为了自己和家。可对母亲的爱又不允许自己去彻底憎恨。她因此不敢抬头去看月牙儿,甚至在有月亮的夜晚被它“赶进房里”,认为自己“就像月光下的蝙蝠,即使会飞,也是黑的”。自卑和羞耻让她悒悒不乐,无法坦然面对自己。

意识到“妈妈是对的,妇人只有这一条路走”以后,女主人公无奈地认为“女子够多么不值钱呢”,选择了和母亲一样的路,有深深的宿命无力感。她混迹风月场,用身体做筹码,深谙了人性深处最丑恶的东西。月牙儿就像她的自尊心,这时的她或许无暇想起月牙儿,无所谓自尊。相当长一段时间她未曾见到月牙儿,也在混乱的生活里迷失了自己。

    月牙儿再次以久别的“老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女主人公眼前,是在她已身陷囹圄后。“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她认为外面的世界比这里并强不了多少,却意外中看到多年不曾看到月牙儿。感受并看透了一切丑恶的她,在渡劫后开始逐渐清醒。

    令人惊奇的是,《月牙儿》以女性的角度,女性的语言心理进行叙事,可作者老舍是男性。老舍对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心理体察入微,相当程度上与其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思想息息相关。《月牙儿》的诞生定然是出于作者对女性命运由衷的同情,从而不平则鸣,为之发声。

《月牙儿》中的人物形象难免引起争议,引来一些人贴上“不自爱”“不懂洁身自好”“不守妇道”之类的标签,站在道德制高点尽情奚落……可男权社会中人的动物性原形毕露,与之相比,这些指责是否又显得讽刺不少?老舍怎会出于指摘来描写这样的女性形象?这样的命运又是否只能归咎于女性本身?女主人公一句句“妇人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就这么卖了自己”、“女子多么的不值钱呢”直至最后道出“我爱的是我自己,及至我已经爱不了自己”,像是自讽,也是主人公女性意识逐渐彰显的呼告,更是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控诉。从女主人公进入监狱后的语言可以看出,她对外界已经失去热望,而这弯寒气中带一钩浅金的月牙儿,正是女主人公寄托情绪的载体,让她沉睡的记忆之花苏醒。

老舍擅于塑造“俗世悲欢”,中短篇小说中透露着沉重无奈的调子。时代造就了这些人可悲的命运。异于几十载一如既往的月光,不同时空中人们的命运往往大相径庭。当代人从旧时代的苦难中参透当下的可贵,忆苦思甜、换位思考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嗟叹之余的当代人,也不乏暗自庆幸。今时今日的人们可以有多条退路,有多重可能,面对选择作难时抛出"小孩才做选择,大人是都要的"这样的道理。可百十年前深渊里的人们失去回旋的余地时,"都要"一说是无法成立的。任何的生存方式都是迫于应付时势所做出的人生选择,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也是顺应现实应运而生的产物,对此完全错误与完全正确的判决太过武断。

个人的命运不断改写的同时,世世代代人的命运同样如此。月牙儿深谙阴晴圆缺的事理,一代一代的人们亦然。冷月无声,却更慈悲,清辉日复一日普照着她受苦的生灵们。她无私馈赠,也无愧接受凡间一切赞美和倾诉,有了文学审美的温度,方与人间永结一场“无情之游”。

 

 

参考文献

  2018论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性》,《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2004《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老舍笔下的女性语言特色》,《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8《俗世的悲欢与哀怨——论老舍中短篇小说的叙事建构与主体蕴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第6期。

周海英2009《浅析老舍〈月牙儿〉中的女性意识》,《科技风》第9期。

 

(通信地址: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351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