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王仲平:女子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和展望 ——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
【时间:2019/6/3 】 【来源:本站 】 【作者: 王仲平】 【已经浏览2377 次】

【提  要】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面临课程定位欠精准、学科建设滞后等问题,女子院校还面临着适应纯女性教学环境的挑战。湖南女子学院大力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在处理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关系、突出课程女性特色、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讨总结了下一步工作重点:立足推动男女平等、促进性别和谐、增强女性自信的大背景,根据新媒体时代纯女性群体心理特点,扩大课堂教学内涵,加强学科建设,继承发扬湖湘女性教育优秀传统,再创女性教育辉煌。

【关键词】大学语文  女子院校  课程改革

2018517日举办的首场“清华名师教学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将在今年秋季入学的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由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刘勇和历史系教授、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该课程负责人。计划到2020年,这门必修课覆盖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此消息一出,网上好评如潮,更有人建议全国推广。据彭刚介绍,写作与沟通定位为非文学写作,偏向于逻辑性写作或说理写作,以望通过高挑战度的小班训练,显著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该课程将成立专门的教学机构,组建不少于25名教学系列专职教师的教学队伍,并鼓励各院系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参与授课。课程采取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每班15人左右。不同主讲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内容和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是在训练的范式、学生写作的产出、教师对学生写作与沟通实践的指导等方面,要求相对一致。”此后,新华社、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等知名媒体进行了跟踪深入报道,强调写作课是一门目前在国际高校包括顶尖学府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开设的大一新生必修课,联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之前的有关教学改革,采访了教育界专家和在校学生,给予了全面的高度评价。

近几年来,不少名人屡屡读错常见的汉字,缺乏应有的文化常识,在公众眼皮底下大出洋相,网上舆论汹涌,讥讽者、感叹者、深思者无不有之。针对这两个现象,有细心的网友立刻看出了某种联系。例如,有网友认为,清华大学对于一次普通的课程设置做如此专门强调,既体现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也是对当今许多大学生写不好基本的实用文章、不少知名人士文字基本功缺失的积极应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甚至有教育界知名人士出来表态,视之为难得的创新之举。据了解,清华大学原来就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仔细考察,这其实就是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一个特别加强措施,肯定会产生实际效果,但算不上什么重大创新。一百年前,罗隆基在《清华国文教授改良之商榷》中提出:“国文宜求实用,唯其实用,则清华之国文,非专科的,乃普通的;非美术的,乃简明的。因此清华学生应该掌握的是:(甲)翻译文字;(乙)记述文字;(丙)说理文字;(丁)交际文字。”其他学者如刘半农、周作人、朱光潜等,都有类似的议论。在今天回望也不得不承认,民国学者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重要性认识不仅非常到位,而且超前于当今的一般学者。此前数十年以来,不少人将大学语文视为“高四语文”、否认其独立的学科地位,大学语文教学和科研长期被忽略被弱化,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改革面临的任务艰巨,需要像清华大学一样采取得力措施。本文将以湖南女子学院为例,对女子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和未来发展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学语文》是我院女校通识课程,主要面向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立足完善汉语言文学基础教学,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学修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加强文字语言运用能力,熟练掌握常见文体知识,为培养高级应用型女性人才服务。课程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简单。

(一)  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定位

如何合理处理《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课的关系?曾经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广泛存在一种认识偏差:《大学语文》基本上是重复中学语文的内容,没有必要重复学,非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尤其是浪费,所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四年前,笔者利用教学的便利在所授课班级开展了一次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调研,面向不同年级和专业的本校学生发放匿名调查问卷360份,回收305份。其中,110人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区分不明显,甚至有雷同现象,占比为36.06%45人认为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程的理由不充分,应该改为选修课程,占比为14.75%21人将大学语文列为最无用的课程,建议学校取消,占比为6.88%;要求每人选出自己最喜爱的科目老师,不限人数,只有22人,占比为7.21%。由于调查问卷的对象有不少本人授课的对象,难免有一点感情色彩,否则数字可能更加不好看。这一组数据代表大学语文在学生中的地位,看起来未免怵目惊心。最近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的“选修”“必修”之争一直没有停止。有的学校将其由必修改为选修,有的学校将其由选修改为必修,还有的学校由必修改选修后又改回必修。2011年,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91所高校中,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学校只占34.8%,而且课时也减少了很多。学生一般都会把自己的专业课放在首要地位,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虽然难以与专业课,但在学生心目中沦为可以取消的地步,自然难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警醒和改变。我院大学语文的开课单位是文学和新闻传播系,每学期分配大学语文课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时期,教师都希望选择文学类的专业课,只要课时满了,就没有人选择大学语文。在教师的眼里,大学语文也是次等的课程。甚至有人提出,鼓励几个人专门上大学语文课,优惠条件是可以不搞科研,不用发表论文。看起来是创新的做法,其实是一点无奈与些许无知的综合。

(二)  大学课程如何突出女子学院特色,适应女大学生性别心理特点

在女子学院,我们面对的是清一色的年轻女大学生,如何在教学理念、教材选用、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等方面突出促进男女平等、性别平衡,切合新时代女性文化心理和求知需求等特点,从而更好服务于女子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女子学院作为历史传统和教学试验的双重承载体,突出的办学特色是其安身立命的本钱。以“懿德睿智、笃行臻美”的校训为引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级应用型女性人才,是所有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基础人文学科的大学语文,承担的任务自然更加重大。作为纯女性群体,其集体心理结构和组织规则,也有独特性,应该高度重视。据调查,在女子学院特殊语境中,女性主义、性别和谐等理论话语接受率明显高于男女同校的大学,性别危机感明显高于其他女性群体。

(三)  如何完善大纲并进一步推进教材建设

《大学语文》教材众多,教学大纲大同小异,往往面临难以选择的困惑。要明确符合女子学院需要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适当体现湖湘文化特点,必须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和试验。

(四)  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语文课程普遍面临内容雷同、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困惑等问题,如何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据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介绍,“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课都不是很‘景气’。北大每年本科生有近三千人,但选大学语文课的不超过200人。人多的时候我们会有两个老师上课,人少的时候就只有一个老师。老师都是中文系的,现在已经换过几个老师来负责,怎么讲课全由老师来决定。”名牌高校情况如此不乐观,普通院校就更加要重视了。

(五)  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更加紧密结合、互相促进

科研与教学不同程度存在两张皮现象,大学语文更加突出。五年前,据我院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科研成果统计数据,有关大学语文的科研成果不到科研总成果的5%,发表在核心刊物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针对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湖南女子学院结合建设本科院校工作,启动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五年来做好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一是准备阶段(20136-9月),课程组成员深入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等单位调研课程建设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完善教学大纲等做准备;课程组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课题分工,制定工作计划;课程组组织编写教材。二是组织实施阶段(201310-201712月)修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广泛听取意见,细化审定课程标准;研究确定实践性、互动性课程内容;课题组成员开展课堂互听互评,召开专题研讨会;撰写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论文,公开发表;参加国家级、省级学术研讨会,交流科研和教学成果。三是检验和调整阶段(20181月至今):进一步完善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检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评价,总结改革效果,相应调整改革进程;提交一份具有较强改革意识的全新教案、课件;提交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或实践能力提高的佐证材料;提交课程改革思路、改革过程和改革成果的综述材料。回顾来看,基本实现了改革目标。

(一)  准确定位,明确《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课题组经过调研认为,湖南女子学院与其他院校一样,当代大学生语文素质不容乐观,加强和改革大学语文教学是关键。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和意义,将大学与文课程放在推动男女平等、促进性别和谐、增强女性自信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新时代高等级女性人才的作用。厘清了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之间的模糊关系,赋予大学语文全新的功能。与中学语文教学比较,大学语文更注重审美把握能力培养,更注重于视野和素质培养,更注重于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基础性课程,增加实践性、互动性内容可以取得明显成效。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非常必要。女子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在突出女性文化心理特点、贴近社会需求、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课题组将有关建议提交院领导,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决定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

(二)  因地制宜,突出女子学院的特色

课程组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当代青年女大学生文化心理和知识需求特点,有针对性的在教学理念、教材选用、教学重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促进男女平等、性别平衡,提升文学文化修养,为培养具有性别自信的新女性服务。高度关注女性大学生文化心理、知识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大学语文教育供给,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适当利用微信群、微视频等新媒体开展教学,适应年轻女性交往特点,提高教学效率。

(三)  完善大纲,进一步推进教材建设

针对《大学语文》教材众多、教学大纲大同小异的情况,课程组在认真研究女校实际的前提下制定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并先后三次进行了修订完善,较好实现了教学目标与师生需求的统一。在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特色教学项目。由本校教学骨干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突出女性特点、贯穿女性主义观点,体现湖湘文化特点,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课程教材,取得了较好成效。该教材修订工作已经列入下一步计划。

(四)  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教学实践性互动性

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实践性、互动性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基本达到1:1; 每次课堂学生的参与率超过50%,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平均参与次数超过10次。适当开放课堂,让学生登台讲课、引进校外专家,缩小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根据开课班级的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适当调整,增强实用性。引入经典职场文案,分析大学语文在工作中的运用,用“近距离”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如文字规范使用社会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观摩、岳麓山碑刻考察等。开展影评、书评写作,组织读书会等。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组织小型剧场等情境模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微信群等新媒体工具,推送文本、布置作业、开展讨论。实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一定程度解决了大学语文课程内容雷同、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困惑等问题。课程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通过课堂讲授和互动,以审美欣赏为引导,吸引学生开展延续性阅读。据估计,每年增加文学作品借阅量10000多本,增加影视作品观赏15000余人次,主动提交给任课教师的书评、影评及文学作品5000余件。课程改革有力推动了学生实践创新,学生积极参与,有心得、有提高、有创新。据毕业生反馈,应用文写作、职场文案等对于提高公务员考试成绩很有帮助,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本课题组优秀骨干教师在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后,在校内产生了良好影响,此后其开设的校选修课选课人数明显增加。

(五)  加强对接,推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

大学语文向来是科研的薄弱领域。课程组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契机,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相关科研,共主持各级教研教改项目3项,发表较高质量的论文10余篇。

三、启发与展望

第一,立足于推动男女平等、促进性别和谐、增强女性自信的大背景,结合女子学院实际,充分发挥本课程在培养新时代高等级女性人才的作用,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根据新媒体时代纯女性群体心理特点,组织切实有效的知识互动,是大学语文课程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慕课、微信群等教学方式值得重视,并且需要不断创新。

第三,以适当的角度切入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的内涵,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今年以来,我院文学和新闻传播系联合艺术表演系,暑假在怀化等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活动,受到《光明日报》的宣传报道,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社会评价很好。此类活动可以继续探索开展。

第四,大学语文教学规律需要进一步探索。虽然在改革中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提高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较多的停留在表面和局部,缺乏深层次的全面的重大理论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索。大学语文科研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本课程教师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不小进步,但是全面系统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论文没有,紧扣新时代女性教育实际并取得理论突破的论文很少,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努力。大学语文教学名师建设需要重视。多数老师认为大学语文是雕虫小技,是普通老师的任务,高级职称的名师不屑为之,科研选题一般也不考虑大学语文。要进一步重视大学语文师资建设,培育大学语文名师。

第五,继承湖南女性教育优秀传统任务重大。湖南是女性教育历史悠久且成绩斐然的省份,近代以来女子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例如,19168月至19176月,全国女子职业学校学生数为(甲、乙两种合计)1866人,其分布情况为,江苏207人,福建97人,黑龙江70人,山东91人,浙江136人,云南260人,湖南1005人。又据湖南《大公报》,民国十一年年度湖南女子师范学校9所,与江苏并列第一。发达的女子教育为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社会经济发展等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艺芳女校、周南女校等都是当时全国领先的女子学校,出现了曾宝荪、唐群英、朱剑凡等全国知名的女子教育家。如何继承优秀传统、开创女性教育新辉煌,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何二元2017《现代大学国文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漆永祥2017《“大学国文”教什么?怎么教?》,http://www.eyjx.com/view.aspid=7872

杜学元199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

(通信地址:410004  湖南女子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59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