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汤玫英:文字教学增强生动性的方法举隅
【时间:2018/12/28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22 】 【作者: 汤玫英】 【已经浏览1745 次】
  【提  要】现代汉语课程的文字部分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一般不够理想。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强讲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故事法、比较法、溯源法、字谜法、歌诀法、多媒体法等,使教师摆脱“苦教”,让学生实现“乐学”。
  【关键词】文字 教学 生动性 方法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新闻、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但由于知识琐细,内容枯燥,往往导致教师“苦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其中的文字部分更是如此。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强讲课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下列几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出现了学生“乐学”的喜人情景。
 
  一、故事法
  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作为现代汉语教师,在讲授文字部分的内容时,也要善于运用故事去说明问题,表达观点。在汉字运用方面出现的最大问题是错别字。笔者在讲避免错别字时,这样开头:从前,有一位秀才给县令送了一筐枇杷,但一不小心把“枇杷”写成了“琵琶”。县令看到纸条,随口吟道:“‘枇杷’不是那‘琵琶’,只因当年识字差。倘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笛尽开花。”学生听完这个讽刺秀才写错别字的故事,在笑声中认识到写规范字的重要性。
  笔者还引用了小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有趣现象。有一个小学生写冬天扫雪,把“雪”写成了“雷”,结果就成了: “冬天的早上,我与家人们一起在马路上扫雷。”我想问的是,随后是不是还堆了一个“雷人”?还有一个小学生这样写道:”爸爸早上起来去挑粪,路很远,累了就停下来歇一歇。”没成想,他不小心把“歇一歇“写成了”喝一喝“。学生在前仰后合中认识到不细心会写错别字,会闹出笑话。
 
  二、比较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要认识的事物。笔者在讲“汉字是形体复杂的方块结构”时,就把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作了形象的比较。 
  汉字无论是笔画少的还是笔画多的,所有的笔画都要写在同样大小的方块中。古代的雕板印刷就是这样。在印刷之前,要把若干文字刻在一个方形木板即雕板之上,文字按由上而下、由右向左的顺序排列。我们看到,若干个汉字被排在一个大方格内,一个汉字占一个小方格,汉字及其整体呈现出方形。汉字的方块形结构是二维排列,相当于二维码。形象来看,如下图:
                         
  而西方的拼音文字,一个字母接着一个字母排起来,不管单词多长,都只能在一条线上排列,而且字母顺序不能颠倒,如pronunciation。这是线条型,是一维排列,相当于条形码。如下图:
    
  大家都知道,二维肯定要比一维高级,包含的信息量要大要多。从书写布局上看,拼音文字实行分词连写,而汉字不实行分词连写,也节约了空间。我国第一位女外交官袁晓园多次讲过:在联合国文件文本中,中文版本一定是最薄的。人们单凭文本的厚薄就能判断哪一本是中文本。通过比较,学生深刻地认识汉字的方块形特点及其优势。
 
  三、溯源法
  由于汉字形体经过了几次大的演变,现在看到的楷书已经较难看出汉字当初的意义。在教学中可以向前追溯,找到源头,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学生现在经常将“即”和“既”两个字混淆,甚至一些报刊上也出现误用的情况。如何让学生区分开这两个字呢?笔者采用溯源的方法,向学生展示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形体:
          
  这两个字的左边都是盛食物的器皿,右边都是人,只是人的形态不同。“即”是一个人面向盛食物的器皿长跪挺身的形象,表示将要去吃饭,也许肚子正饿得咕咕叫呢。引申为“接近”“就近”,后来进一步演变为“假若”之义。如“即将”“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即景生情”“即使”“即便”等。“既”是一个人背向着盛食物的器皿,显然已经吃完饭了,也许还在打着饱嗝呢。所以, “既” 表示“完了”“已经”的意思, 如“既然”“既往不咎”“既生瑜,何生亮”等。由此可见, 凡与“接近”“就近”有关的词语就用“即”, 凡与“已经”有关的词语就用“既”。
汉字源远流长, 通过追溯汉字的来源, 分析汉字的演变过程,能加深学生对易错字的认识, 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四、字谜法
  设置一些字谜让学生猜,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头脑,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因为谜面云绕雾罩,谜底若隐若现,猜到前绞尽脑汁,猜到后柳暗花明,令人欣喜。比如:“干涉——打一字”,谜底是“步”。“明月当空人尽仰——打一字”,谜底是“昂”。“一鞭残照里——打一字”,谜底是“处”。更有才女创出了数字谜: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不回,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消。谜底分别是从一到十。
 
  五、歌诀法
  对形体相近的字, 特别容易混淆,也特别容易读错和写错。可以把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找出来编成歌诀, 饶有趣味,便于记忆。如:“巳已己”这三个字,可以这样记:“‘巳’是全封闭,‘已’经半封闭, 完全开放是自‘己’”,也可以样记:“‘巳’封‘己’不封,‘已’字在当中。”又如:“戊戍戌戎”:“横‘戌’点‘戍’‘戊’中空, 划个十字就读‘戎’”。再如:“子孑孓”: “末笔一横健康‘子’, 末笔一提‘孑’然身, 末笔为捺小虫‘孓’”。最后如:“掇缀辍啜”:“用手拾‘掇’房子, 用线点‘缀’裙子, 用车接回‘辍’学的孩子, 用口‘啜’泣伤心的日子”。
 
  六、多媒体法
  文字是死的,但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它们生动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比较符合学生的喜好。
  首先,可以插入音乐。比如,在讲汉字的特点时,笔者就先播放歌曲《中国娃》中的一段,让学生来听:“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儿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学生听着熟悉的旋律,品味着歌词的意思,自然会对汉字肃然起敬,顺理成章地引入汉字的学习。
  其次,可以用动画演示让文字动起来。比如,讲到汉字笔顺时,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过去是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出来的,既费时又费力,现在只要通过多媒体即可动态演示出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非常清晰,非常准确。
  其三,可以用图片展示汉字形体。汉字的演变历史悠久,而现在的学生只熟悉楷书,而对时代遥远的文字形态比较陌生, 不认识小篆,更不用说甲骨文、金文了。教师将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各个形体都用图片顺次展示出来,包括以《甲骨文合集》为代表的甲骨文,以西周大盂鼎铭文为代表的金文以及以石鼓文为代表的大篆,秦虎符为代表的小篆和张迁碑为代表的隶书,还有柳公权的楷书、苏轼的行书、王羲之的草书等,学生可以系统观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楷书的流变,典型重要的字形结构可以重点解读,这样,既加深学生对典型字例的认识和印象,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有关汉字的内涵,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李润生2015《汉字教学法体系及相关问题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李运富2014《汉字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7期。
沈怀兴1998《现代汉语“文字”教学现状与未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杨运庚、周海霞2003《从背景文化角度谈古文字教学》,《安康师专学报》第9期。
(通信地址:450044  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650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