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黄榛:岭南文言小说集《宣讲博闻录》
【时间:2018/12/28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21 】 【作者: 黄榛】 【已经浏览1786 次】
  【提  要】《宣讲博闻录》是一部优秀的文言小说集。光绪十四年(1888)由西樵山云泉仙馆调元善社编撰,广州板箱巷翼化堂承印。无论是艺术性、思想性,还是审美性上,《宣讲博闻录》都有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体例完备 地域特色 审美教化兼备
 
一、叙事体例完备
 
  《宣讲博闻录》,以康熙九年(1670)颁布的《圣谕十六条》(《圣祖仁皇帝实录》卷34)、雍正二年 (1724),雍正皇帝对十六条圣谕进行诠释,所撰的 《圣谕广训》为基础,以情节生动的报应事例、浅显易懂的方言,将十六条概念化的宣讲具体化,方便教育民众。全书共八册,由60则短篇故事组成,约20多万字。全书体例独特,由《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圣谕的解说释义、小说故事组成,以小说的形式演说枯燥的义理,属于宣讲活动的教材。
  宣讲是清末民初善堂的重点工作。鸦片战争后,政府极其重视民间宣讲的作用,用以抵御外来思想,巩固统治。通过善堂的宣讲活动,将官方的政治话语演变为民间活动。《全粤社会实录初编》中的 “庸常善社规条”云 :“每日自十二点钟开讲 ,至四点钟完讲 ,每月限停三天,若遇三伏前后 ,暑气过盛 ,或多停一、二天为止。”通过善堂的组织宣讲,到清代后期,岭南地区的圣谕宣讲小说迅速兴盛起来。
  宣讲主要以儒家忠孝礼义为中心展开,内容涉及个人修身、宗族和睦、农本思想、勤俭节约等多个方面。 
  先总论后叙事。每一条圣谕陈述完毕,就会有一个果报目录。如第一条“敦孝弟以重人伦”,其下的果报目录就有《林氏家谱》《孝友家风》《夫妻贤孝》三则,且果报目录下的每一则小说开始之前都有一个总论,引用到《圣谕广训》的内容,起开篇名义的作用。总论之后就是具体小说展开叙事。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既能够作案头读物,又方便宣讲。其连贯性、逻辑性较强,在受众的角度更易于吸收接受。
  议论和叙事相结合。《宣讲博闻录》在体裁上,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采用较浅显的文言,夹带大量方言,俗语俚语,形成类似说书般的叙述风格。先总论说后叙述故事,并且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大量的议论。如在圣谕宣讲第一条的《孝友格亲》一则里,在小说的叙事后,作者抒发了一段关于贤妇恶妇的议论:
 
  “并无得罪,不少冤仇,何故害之为快。狠毒妇人,心如蛇蝎,灿章不走,岂能逃其毒手哉。世上亦有等贤妇待前儿而加厚,视妾子若亲生,真令人闻风起敬。”
 
  每一则小说的结尾之处都对故事概括总结,并重申一次宣讲的中心义理。如第七条“黜异端以崇正学”的《正道》一则。
 
  “菩萨慈衷,常在济人利物。然书生无权,何以立苏民困。乃以一言感动贵人轻徭薄赋,万民均被其泽矣。太上感应篇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白善。端生以符录而立无限善功,虽未见其证果如何,而以理揣之。大罗天中,当留一席。” 
 
  通过概括故事,总结中心,提出因果论断,让受众被小说中人物情节吸引的同时,又得到教育的目的,这更符合底层百姓的文化接受水平。
  引用经史子集素材典故。
  如在第一条“敦孝弟以重人伦”一则《盲丐承欢》中,姜孝子贫穷却善读书,一日无故被雷震瞎双眼,孝子为宽母心,援古今之事排解愁苦,引用了西汉《淮南子》的“塞翁失马”典故,“由此看来祸福殊难逆,料儿今瞽目,安之非后日之福乎?总之顺理行将去,随天降下来而已。”
  同是第一条圣谕,在《孝友格亲》一则中,借焕章之口,引用史书伯夷叔齐逃往首阳山最终饿死一事,表明自己愿意随兄长而去,也不愿意留下来继承不正义的财产,强调了人伦重要性。
  除了在小说中穿插化用典故之外,也有通篇小说都是历史故事的化用,如圣谕第七条“黜异端以崇正学”中《河伯娶妇》一则,化用的是西汉历史散文中《西门豹治邺》的典故,目的在于罢黜迷信异端,宣扬正学。
 
二、 地域特色鲜明
 
  《宣讲博闻录》作为岭南地区重要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小说的情节内容、语言风格,都极富岭南特色。
    小说的取材大部分来自岭南地区的传闻故事。如《苦节保孤》一则,叙述了广东广州府香山县节妇陈氏,年轻守寡,几十年来历尽苦难,仍守节抚养何氏两代孤丁的故事。又如,《义农??一子承双嗣》,叙述潮州丰顺县连汝芬一生厚德待人待物,有义不贪,数十年后,连汝芬的独子失而复得,为求仁义,与其子的富贵养家相让抚养权,最终两家共认一孝子,共享天伦之乐的故事。最经典莫过于《孝子成佛》,讲叙出生于广东韶关府的六祖惠能,因至孝而修身成佛的故事。采用民众熟知的地方和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具体到某地、某人,甚至加上耳闻目睹果证,来达到似真非假的效果。民众在听宣讲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自古以来,闽粤地区的人民迷信鬼巫、风水。60则小说中,几乎都涉及鬼神。其中一个情节是梦神或封神。忠孝仁义、勤劳守业之人,生前虽无法享受福报,死后往往被封为神。如《孝友家风》一则中,兄可荣托梦于弟世荣,言自己因孝感天地被封为土地神,并指点弟世荣生财之道。又如,《难兄难弟》一则,应贤神游梦境,见已逝兄长瑞贤被封为城隍庙神。另一个情节是遇神或遇鬼。如《义报仁恩》一则中,火神现身,给仁厚的李扬警示,预示即将到来的灾难,结局果真人财两全,幸免于难。而狠毒贪财的周浒却在这场火灾中毙命。此类情节在《渔仙隐迹》、《白饭成金》等小说中均可见。作者试图通过因果报应的故事来警醒百姓,以达到宣讲劝教的目的。
    小说还针对岭南地区存在的陋习进行批判。一个是奢靡之风,一个是嗜赌。关于奢靡之风,在《义报仁恩》一则中,揭露了粤俗灯庆节的奢靡 。并附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 ,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 ,尤恨笙歌无妙曲 。”为好庆乐者深诫。《义农一子成双嗣》中,主人连汝芬也因观看灯火而丢失了孩子。文中叙说道:
 
    “繁华热闹,转眼成空。世人每于赛会神游,必欲穷极其乐,动费百千万金而不顾惜……道光年间,朱公桂桢任广东巡抚,当时有朱青天之颂。去任民不忍离。公留吟别诗数首。中有云:粤东自昔号繁华,都士年来竟自夸。到底此风留不得,还将勤俭作人家。四语可为金石。”
 
   嗜赌也是小说所批判的。小说人物皆是因嗜赌而输尽家业,妻离子散。如《顺母桥》中,尹猷卓因其母管教不严,交友不慎,沾染赌瘾,最后变卖家产、典卖妻子、惹上诉讼,逃难于外乡,落为乞丐。《拐嫂》一则,讲粤西浔州的松寿,受损友的诱惑,陷于赌场。捏造谎言,令其嫂变卖家产,一错再错,最后更将亲嫂典当作为赌资。在小说之前有一段议论:
 
    “世俗之害莫甚于赌,赌风之弊,莫弊于白鸽票之与花会。然使人废时失业,且败俗伤风者,则花会之弊尤甚……男女混淆,呼群引类。赢者洋洋得意,输者魄荡神销,奸盗之风,从而日甚。每闺阁妇女,输到山穷水尽,难见翁夫,或服毒投缳,或败名丧节。闻着莫不伤心,而其风以粤地为最。”
 
  为了赌赢,求神拜佛。更有跋山涉水,通宵达旦,搜寻新坟新鬼,求鬼点字。将种种滑稽的求赢行为,勾勒讽刺,让人醒悟:设赌场之徒善施计谋,一时之赢,是为了让人沉溺。小说中嗜赌之徒皆输得山穷水尽,并无一例通过赌博致富。宣讲意在劝诫百姓,唯有守正业,才能发家致富。
  此外,小说中的主角多数是买卖经商或出洋贸易致富,极具岭南特色。清代后期,闽越地区开埠,出洋贸易的岭南人数量非常多,尤其以潮汕地区更为特别。在《宣讲博闻录》中,作者对商人形象持正面态度,肯定他们自食其力、勤奋创业的精神。到晚清,重农抑商的观念已经淡薄了,这无疑能从文学的角度展现出时代面貌的更新。如,《义农一子承爽嗣》中,讲到澄海的王树琦出洋贩卖,淹留外国数年获利颇多。又如,《义马鸣冤》中,提及云南大理府城外,每年三月集十八省的货物,客聚如云,专与外甸红毛交趾暹罗诸国做贸易。再如,《拐嫂》一则,讲述粤西的涵光逃难去越南作贸易经营,盈利而归。小说中的商人形象大都仗义疏财、勤劳守业,最后都是子孙富贵大圆满结局。
  值得思考的是,小说中的底层人物都是通过勤劳经商富贵,而非传统小说中科举高中的模式。例如,在《苦尽甘来》一则中,提倡读书明理足矣,无须贪慕虚名。主人公其清本有望科举,但由于贫困,放弃读书从仕,以占卜为谋生。其子长大后精通文理,但也不去登科考试,长子子承父业,次子出谋货值,通过自身勤劳奋斗,最终成了巨富家庭。笔者认为,小说从现实主义出发,宣讲的对象是普通百姓,受教育程度低,通过科举之路光宗耀祖不现实。清代后期,实业救国思潮涌起,加之岭南地区自古善经商,通过从商致富更加现实。宣讲贴合生活,劝百姓通过诚信经商致富,这是晚清思潮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小说的叙述语言上,俗雅兼具
 
  《宣讲博闻录》的语言通俗易懂,多采用俚语,谚语,使叙述效果更生动形象。如《苦节保孤》一则中,引用粤俗,“入夜鸡鸣声太早,一更防火二更盗。”为下文家里入盗贼作铺垫。又如,《安贫发福》一则,“前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自不如。回头尚有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劝诫百姓要自足莫攀比。小说中采用方言俗语,易诵读易记忆,方便宣讲教育。
  另外,小说以诗入文,有诗化小说特色。《义孝廉洁》一则中,结尾附上王节妇遗诗十首,虽然每首都涉及教化,但都有较高的水准:“身如玉洁比水清,节重翻叫性命轻。底事彩輿?再结,红罗三尺了余生。”
  《孝友格亲》中:“同气连枝各自荣,些须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兄弟。”小说中诗歌,通俗易懂,贴合小说情境。不同于明清诗化小说那般通篇诗歌堆砌,有卖弄文采的嫌疑。此外,小说还运用大量环境描写,烘托意境。如《耕读渔樵》,整篇下来,语言凝练,意境清幽,故事情节紧凑,人物性格丰富鲜明:“一夕钓至更深,恹恹欲睡,见风清月白,转觉爽然。舍舟登岸,稳步林间。觉茅屋数櫞,竹環檐外,灯光掩映。”此段环境描写颇似《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俗的隐居之地,静谧安详。又如:“于是江水煎茶,烹鲮煨酒,共饮于白石松阴之下,不觉酒至半酣,夕阳西下。绿荫掩映,籁送清来。”塑造的意境使人神往。
 
参考文献
邓雨生宣统二年《全粤社会实录初编》,调查全粤社会处。
调元善社光绪十四年《宣讲博闻录》,羊城板箱巷翼化堂。 
(通信地址:510632  暨南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0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