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危卫红 刘敬:论基于文化自信力培养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内容
【时间:2018/12/28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21 】 【作者: 危卫红 刘敬】 【已经浏览1710 次】
  【提  要】人是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当然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当下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培养能“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的具有强大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人”应该成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母语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基于此,高职语文课程应该遵循“全、大、实、远”的原则,选择涵盖口语、书面语及中外历史常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教学。
  【关键词】高职语文   内容   口语  书面语  文化  
 
  人是文化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核心与关键。那么,为了培养具有高度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人”,高职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哪些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须要弄清楚什么叫做“文化人”。曾任哈佛大学校40年之久的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我们认为,此句话中的“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就是“文化人”最重要的特征,所以,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精确而优雅”地使用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的母语(我们在此指的是汉语)的能力、素养与习惯。基于此,我们认为当下学生学习高职语文的目标最主要应该包括紧密联系的三大方面:1.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 2. 涵养美好情怀,增强求职竞争力 3. 培养与践行个人的家国文化担当。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的家国文化担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亡之所系,而学习能力和求职竞争力则是青年家国文化担当的根基与源头活水。这三大方面共同构成“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能力的强有力支撑。
 
  根据这样的目标和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汉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须遵循“全、大、实、远”四原则,具体论述如下:
 
  第一,“全”。
  所谓“全”就是要立足“语文”的本质:口语+书面语。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从现实的语言生活看,此观点对教育教学的实践具有相当实在的指导作用——不但对中小学是如此,对高校特别是着眼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尤其如此。
  一般情况下,教材是教学的最重要凭借之一,特别是对教材处理能力不强的教师,教学几乎就是“教教材”,而当下的高职语文教材,大多以文本而且是文学文本为中心,也有的选有一些口语表达交流方面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由于课时和教师兴趣等方面的限制,也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特别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口头表达的培养如果更加重要而迫切的话,至少也是同样重要而迫切。所以,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两大基本方面的内容,而不是顾此失彼或者明显地厚此而薄彼。
 
  第二,“大”。
  所谓“大”就是要大幅度增加教学内容。危卫红《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由于教育环境和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种种原因可能制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整体上看,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佳,所以,我们不应该将高职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估计太高,“补课”应该成为高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与中学语文教学相比,高职语文教学毕竟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在当下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我们固然不要将课程教学的作用估计太高,却也不能因此而不承担起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教学内容来说,我们固然要“补课”,但又不能拘泥于“补课”,而是要大幅度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高职语文之“高”或者“大学语文”之“大”基本内涵一致,即首先就是体现于教学内容容量之“大”,要通过“大容量”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大视野”与“大情怀”,从而更好地促进其“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的素养与能力的提升:一个人真正的文化自信主要体现于大视野和大情怀,所以,高校所有课程的教育教学都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大视野与大情怀,而语文课程尤其如此。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容量”的内容还要体现于将“文”与“史”相结合,也就是说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有必要加入基本的历史常识内容,而不仅是由一篇篇的课文来体现相关的历史内容。一个人,不懂得本国以至世界基本的历史常识,也就意味着其基本没有“文化”素养要大打折扣,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多数人不懂得基本的历史常识,那就真的“岌岌乎殆哉”了。1938年罗庸先生在《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的讲演中即指出:“现在一般中学,关于国史的课,大半是形在神亡,国史与国文更少联络,以致国史变为枯槁的记诵,国文成了缥缈的虚谈……一段国史,假令有一段好的文章陪衬着,便异常感人,一篇国文,如能与其有关的史实相参证,便越加亲切。”罗先生是针对“一般中学”而言的,其实于当下的高校,也是适用的。特别是当下的高职院校,在语文课程中加以历史的内容,将“文”与“史”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其意义除了罗先生所言的“异常感人”与“越加亲切”而外,另有其更加切近的意义在——我们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中国与世界历史常识的了解甚为有限甚至几近空白,而一般高职院校又不可能开设专门的历史类课程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补课”,因此,语文课就必须承担起相关的责任。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会“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我们则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表现。须知,语言不是虚空的东西,它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历史就是语言外壳所承载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庆东教授指出:“语文什么都包括,天文地理都可以在里边……我们现在的一个极端是把语文抽空了,抽空就导致学生最后厌恶语文课”。应该说,这是非常正确的看法,而我们很多人总爱强调“语言”,批评“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什么的,却正是“把语文抽空了”的突出表现。
 
  第三,“实”。
  所谓“实”首先是要选择有利于听说读写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内容,也就是着眼于“实用”的内容。我们很多从事高校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时常感到不平:埋怨社会、领导者和学生“急功近利”,一味追求“实用”而轻视人文素养,从而导致语文类“人文”课程被边缘化甚至被取消。然而,实际上,“实用”技能与“人文”素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实实在在的能力的获取与提升才是激发并持久保持人们行动热情的根本,而“人文”素养也主要须通过“技能”才能表现出来,否则,大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谈而已。所以,反对急功近利并不等于反对实用,而是恰恰相反,包括民族文化自信力在内的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的培养需要我们大量增加有利于语言运用技能提升的内容。其次是内容的选择不要忽视了学生基础,有不少人认为,中学学过的“文选”就不必再选人。笔者觉得这种观点未免过于绝对。实际上,适当地(当然不能过多)选用一点学生中小学时期接触过的文章,有利于照顾到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学生不太好的基础,正是追求教学“实”效的需要。
 
  第四,“远”。
  所谓“远”,就是要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强调学生基础,强调当下的“实用”技能,绝不意味着短视,学校教育须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所谓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至少在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就语文教学内容而言,要着眼于学生基本语言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来进行选择。例如日常交际中的基本原则与即兴说话的基本方法、阅读于语言运用的意义等内容看似比较“大而空”,可是只要学生真正理解了其实质,于其一生都是“有用”的。
  基于以上四大原则,我们认为,在当下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下,着眼于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力培养的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有以下六大方面: 
 
  1.日常交际中的基本原则与即兴说话的基本方法 
  所谓“言者心之声,衣者身之表”,得体的言谈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鲜明表现之一。而从整体而言,当下高职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普遍不足,即兴说话更是不敢想象,很多学生为此深感苦恼。这部分内容直接面向学生——未来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的日常生活需要,注重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具体包括交际中的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运用、即兴说话的主要技巧等等。
 
  2. 汉语汉字常识
  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此,了解汉语汉字基本常识是个人基本文化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具体应该包括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汉字的构造知识和历史演变进程,还有汉字书写知识等等。还应该强调严肃认真地对待汉字书写的态度。
 
  3. 阅读与语言运用能力提升之关系 
  阅读是涵养和提升文化素质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而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恰恰缺乏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对阅读兴味索然。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与阅读习惯的养成是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这部分内容强调阅读于语言(口语交际和写作)运用的意义与作用,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并使之长久保持以促养成其良好而持久的阅读习惯。具体内容可以包括阅读书目的推荐、阅读方法的探讨、背诵的意义及方法的介绍等的等等。阅读书目推荐旨在为学生的阅读内容和范围的选择提供一个参考线索。阅读方法的探讨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阅读门径的指导。背诵的意义及方法的介绍在当下的高校语文课程内容中似乎很少提及,但其实,背诵于语文学习特别是经典诗文作品的学习太重要了。
 
  4.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常识 
  中外历史知识无穷无尽,而语文课又不能完全变成历史课,所以,在有限的课程容量和教学时间里,需将最基本的常识提供给学生,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中外社会发展进程及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的概况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填充其知识结构的缺陷,同时对其当下和今后的学习起到提示和打基础的作用。 
 
  5.中外文学常识与经典作家作品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徐匡迪先生早在1990年就指出:“我们中国历史上优秀的知识分子所奋笔疾书的华章中无不洋滋着对祖国、对人民赤诚的爱,与推动历史前进的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崇尚‘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虽逆境中仍‘位卑未敢忘优国’、在生死考验面前却豪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以夭下为己任的思想境界,不正是我们克服各种困难、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青年人所最需要的精神营养吗?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还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使之具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一种‘载体’。”在当下的中国,文学作品(包括中国经典作品,还包括外国经典作品)为青年学生提供“最需要的精神营养”的意义依然如是。而从“技能”角度而言,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提升语言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数量极少,这无疑给语文课程增加了沉重的压力与负担,那就是语文课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要引导其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的领导、专家从所谓的“实用”原则出发,反对教授文言文,其实这是一种相当大的误解:很明显,能够一直流传至今的“古文”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之一,而且其语言表达技巧有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依然是学习的典范,恰恰相反,当下的汉语的“粗鄙化”是不能不警惕的,这很大程度上却正是我们忽视“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的结果。如果出现问题,那大多也是因为教学方法等其它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古文”本身的问题。
 
  6.基本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写作
  写作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训练是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基本思维能力训练的最佳途径之一。而高职学生写作能力强的比较少,对写作感兴趣的也不是很多,所以,相对容易“上手”的基本记叙文写作和实用性较强的常用应用文写作应该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另外,在起始课上,教师应该强调以下三大方面的内容:
 
  ① 高职语文的内涵 
  高职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基础不好,对之缺乏兴趣,学习伊始即强调语文“口语+书面语”这一非常“接地气”的内涵,目的在于揭下“语文”的神秘的面纱,让其明白语文学习和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职场乃至整个人生发展的密切相联系,有利于促其克服相关心理障碍,以新的姿态迎接和投入新的人生阶段的学习活动。
 
  ② 高职语文的学习目的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个主要方面:①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②涵养美好情怀,增强求职竞争力;③培养与践行个人的家国文化担当。这三大目标是依据学生现有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从当下到未来,从个人到家国,从现实到理想,处处着眼学生自身需要,因而相对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明确了目标,就有了行动的方向,也就更容易激发其学习的动力,为课程“大容量”内容的学习打下比较好的心理基础。
 
  ③ 高职语文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同样需强调三点,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学习与人生相结合。这样可以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途径,使其不至于无所适从,更对学习兴趣的持久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叶圣陶2007《语文随笔》,北京:中华书局。
赵志伟2007《旧文重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庆东2006《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中国大学教学》第7期。
徐匡迪1990《大学语文应成为高校的公共课》,《群言》第11期。
陈洪、李瑞山2009 《“大学语文”应有明确定位》,《社会科学报》7月23日。
危卫红2010《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母语教学的几个问题》,《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期。
 
  课题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7-2018年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课题“基于文化自信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汉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编号:1710229)阶段性成果之一。
  (通信地址: 571321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2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