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娄雅宁:“非虚构”写作的要素探究
【时间:2018/12/28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21 】 【作者: 娄雅宁】 【已经浏览1969 次】
  【提  要】“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写作形式,其高调式的复写,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了解“非虚构”写作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非虚构”写作的要素,如真实性,现场感,文学性等,并将每一要素与作品相结合,进行透彻地剖析与解释。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 要素
 
一、“非虚构”写作的基本概念
 
  “非虚构”写作在保证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结合文学性,给读者带来了独特感受。它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事件进行考证,用亲身经历的方式感悟生活。作家们走出了书斋,走进了大众生活,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一隅。“非虚构”写作可以运用描写、叙述等多种写作手法,创作手段可以大胆和多样,在最大程度地突出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加入作者的思考和议论,凸显出其文学品质。它也可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不像新闻通稿那样只是简短概括地介绍。
 
二、“非虚构”写作的要素探究
 
  (一)真实性
  “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独特性的体现。所以在这里作为第一位要素来进行阐述。“非虚构”写作一直被认为是“写实的艺术”,是建立在作者亲身体验或实地考证的基础上的,作品中的人、事、物皆是现实存在的或曾经存在的。那么,“非虚构”写作是如何做到将真实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亲身经历。为了表示对真实的高度尊重,秉持着不虚构内容和不掩饰生活的原则,非虚构作家们大多选择亲身经历、参与其中。
 
  (二)现场感
  “非虚构”写作以真实为基础,它希望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成功的非虚构作品也必须要做到将现场带到读者面前,要让读者有置身于事件中的感受。这就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叙事技巧,而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最能够带领读者经历故事,体验作品中的酸甜苦辣,带给读者真切的现场感。
 
  (三)文学性
  “非虚构”写作追求真实,但一味强调真实,而不关注文学性,那么“非虚构”写作也不会发展至今,所以文学性也是“非虚构”写作的要素之一。“非虚构”是写实的艺术,而艺术则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一个好的“非虚构”作品恰恰要具备文学色彩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他需要提炼和组合生活中的真实,挖掘出事件的本质。
  由于“非虚构”写作基于调查、走访、亲历的特点,非虚构文本的作者往往有着多重身份。作家不仅仅是一名叙述者,也是事件的倾听者和观察者,更是一个评论者和情感的抒发者。这是非虚构写作的一种文学策略,让人在接触到文字时不再是冷冰冰,硬邦邦的,而是能够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温度。
 
  (四)犀利性
  “非虚构”写作是强调走出书斋去进行调查和体验的,所以非虚构作家常常作为当事人介入到事件之中。而这种介入使得作者在表达情感和抒发议论时直白而犀利。《生死十日谈》因为直接面对的是辽南农民的自杀问题,所以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当作者无法忍受对方懦弱无为的态度时,就有了这样直观而锋利的情感表达:“你太懦弱麻木了周长波,我都疼了,你为什么不疼?”作者将悲愤赤裸裸地倾诉出来,这种一针见血的犀利质问,给人直击心灵的震撼感。“非虚构”写作的犀利性还反映在许多作品对现实的讽刺中,作家们以现实事件为背景,无论在塑造人物,还是发表评论上,都充满着对现实社会的犀利讽刺。
 
  (五)质朴性
  “非虚构”写作力求原汁原味地还原人物的经历,所以语言风格上表现出质朴性,其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偏爱使用具有乡土气息的方言。这些话语充满着江湖说书的味道,读来真诚质朴却也趣味横生。
  非虚构作品为了保证“生活真实”,传达细微的情感,有时会保留一些粗口。比如在《中国在梁庄》中,一名留守小女孩甚至用粗话与五奶奶顶嘴:“要你个头不要”。这是典型的北方粗话,充分体现出了小女孩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孩子的脏话肯定源于模仿,这与周围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到位是有必然联系的。
 
  (六)实用性
  “非虚构”写作也因其“非虚构”而具有实用性,这点在以历史为创作背景的文本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如阿来的《瞻对》带我们领略了藏区人民剽悍的性格,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神秘而虔诚的风俗习惯。许多“非虚构”作品由于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小人物的命运,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于生活在偏远山村的农民以及挣扎在底层的打工者的关注。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与冷冰冰的新闻报道不同,它带着作者的感受和思考,作者会关注到故事背后所呈现出的人性的脆弱。这些作品不像一串串毫无生命力的数字和不带体温的客观事实,它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人文气息,提醒着大家现实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非虚构”写作要素的探究,使人们更能清晰地描绘出“非虚构”写作的轮廓,对它的特征有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对“非虚构”的理论性研究有重要意义。真实性、现场感、文学性等在大量非虚构作品都得以体现,“非虚构”写作本身蕴含着巨大价值。
 
三、“非虚构”写作的现实意义
 
  非虚构写作的首要意义在于它使作家深刻地介入历史和现实,积极主动地思考历史和现实,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写作姿态改变了作家传统的书斋式的虚构性写作,它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的兴趣。当代有些作家仅仅通过媒体资讯了解社会,得到只是肤浅表面的消息;在文本创作上,也只是凭借过去的经验来处理现实,由此导致很多作品“不接地气”。而“非虚构”写作要求作家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深入到历史和现实的每一个角落。“非虚构”写作使文学更贴近现实,更能够感应社会民生,它使写作不再局限在僵化的虚构模式中,由此使得文坛朝气蓬勃。
 
  其次,“非虚构”写作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禁锢,寻找出了新的写作路径。“非虚构”写作将事实与文学技巧完美融合,通过对事实材料的裁剪、拼接和摆放,让人感受到它与新闻报道的本质区别,看到其对传统文学的大胆突破。例如,董夏青青的《胆小人日记》使用了双线结构,两条线索交错组合,使文本更加生动;在《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工人的生活和经历片段化和碎片化,用词典的形式排列出来,通过“加班”、“出租屋”、“工伤保险”等词条的排列组合让整部作品构成新的叙事逻辑。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底层人民生活的总结,更是生命的总结。“非虚构”写作的创新给文坛带来了新的思路,促使人民开始反思传统文学。
 
  再者,“非虚构”写作促使了社会大众对文学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网络的出现吸引了公众大部分的注意力,但是网络却充斥着虚拟和不真实,这导致大众开始对虚构文学出现审美疲劳。而“非虚构”写作的出现使人民回归现实,回归本真,将人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社会发展和生存现状中来,这契合现代人们心灵的需求,满足了读者的审美期许,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曾经的文学创作是阳春白雪,是高高在上的高雅艺术,一定要有足够的文学底蕴才可以进行。而“非虚构”写作强调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素材,社会大众也开始积极尝试这种写作方式,因为每个人都是现实生活的体验者和参与者,每个人都有立场发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虚构”写作可以弥补“虚构”写作的不足,这凭借的是它描写真实的自身优势。“非虚构”写作不见得就比“虚构”写作更加高明,也从不以取代虚构文学为目的,它只是告诉人们现实生活的精彩,唤醒人们脚踩大地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对现实人生的关切。
 
参考文献
梁  鸿2010《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
阿来瞻对2014《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四川文艺出版社。
王  晖2006《非虚构文学:影响、异议、正名与建构》,《中国作家纪实》第4期。
(通信地址: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2776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