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陈倩倩 吴玉军: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与大学语文课堂引导策略探析
【时间:2018/12/28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21 】 【作者: 陈倩倩 吴玉军】 【已经浏览1745 次】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汉字书写危机与大学语文实践活动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GH16H262)

  【提  要】汉字书写危机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造成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探讨通过大学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大学生进行规范的汉字书写。
  【关键词】汉字书写 大学语文 实践教学 情感书写
 
  2016年9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通知,强调在全面推进我国“十三五”规划的进程中,语言文字作为交流与传播的基础媒介,其基础性、全局性的特点无可替代,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力量,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知道,汉字书写是发展语言文字的基础,但事实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这种在世界范围内被唯一传承下来,具有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汉字,其书写形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一、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的表现形式
 
  (一)“提笔忘字”现象突出
  所谓的“提笔忘字”,是指人们在拿起笔写字的时候,经常会忘记某些汉字的写法,虽然对汉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就是无法一笔一划正确地写出来。
  通过与部分学生的交流,我们发现,“提笔忘字”的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很多学生表示,当被要求手写完成一份作品或一篇文章时,时常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不知该如何表达,二是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能正确的书写出来。
  有人认为,“提笔忘字”现象其实就是一种“文字的异化现象”。自古以来,书写能力都是知识分子标榜自我和极力追求的基本能力,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都还是知识分子引以为豪的一项技艺”。然而,随着智能化的不断深入和书写方式的逐渐改变,作为汉字本质属性的表意功能已逐渐丧失,造成文字的异化,最终导致普遍存在的“提笔忘字”的现象。
 
  (二)汉字书写错别字现象严重
  2016年,我们借助大学语文课对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200余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分三部分,一是比对学生的作业,查看学生的书写情况,二是课下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书写状况,三是在课堂上对50个常用且容易出错的汉字或词组进行听写。
  调查结果显示,在没有要求必须手写作业的班级,85%以上的学生会选择打印作业,而在打印的作业中,错别字的现象很少。但在要求必须手写的班级,作业中错别字的现象明显上升。但在和学生深入交流的过程中,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出现写错别字现象,有30%左右的学生承认自己会频繁的写错别字,只有不到20%的学生认为自己很少会写错别字。在听写环节,情况还要更加的糟糕,全部听写正确的学生仅有8%,写错10个及以上错别字的学生在15%左右,其余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两到三个错别字。
 
  (三)汉字书写有待规范
  汉字书写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形体上,歪七扭八,二是笔画上,淆混无章,三是结构上,错误百出。 
  在日常批改作业和改卷中,老师们发现,当下大学生书写普遍潦草。特别是在考试中,造成大学生失分率较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教师辨认困难或者无法辨认,最终只能凭借主观猜测给分。尤其是在主观题中,字迹潦草却能得高分几乎不可能。
  据报道,2004年,单广西高考就出现了2000份因书写不规范,电脑无法识别的作文试卷,这些书写潦草的试卷虽然经过了反复、仔细地处理,但最后仍有几十份作文试卷由于书写过于潦草或用墨水不符合标准,导致电脑无法读取而最终得了0 分。高考考生虽然还不能称为是大学生,但是从时间上推算,高考考生距离大学生涯不过百天的时光,而在这一百天内,假设考生在汉字书写方面自然发展,那么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的书写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二、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剖析
 
  为什么大学生的书写能力如此令人堪忧?造成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整理分析,我们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原因。
 
  (一)汉字书写方式的改变
  梁晓涵在论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的调查及对策》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有“46%的人使用手机电脑记录生活,74%的人选择网络工具联系朋友,54%的学生选择打印作业”。可见,当代大学生的书写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拼音输入法,甚至语音输入法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普及而且受欢迎的书写方式。据统计,到2016年4月止,有近96%的大学生都在使用拼音输入法。
  众所周知,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最初是以表意为主的。之后,随着汉字的发展,出现了形声字,汉字由纯粹的表意符号逐渐发展为既表意又表音的符号系统。但是大学生在进行拼音输入或语音输入时,只需要关注汉字的语音而不用在字形上多下功夫,所以大学生在提笔书写时,就会因为对汉字字形的生疏造成书写困难。
 
  (二)汉字书写的习惯性的误导
  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 BenjaminLee Whorf) 曾指出: “‘世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地建立在一个社团的语言习惯基础上的。”从行为理论的角度来讲,习惯就是在不断地反复中形成条件反射的一种行为模式。
  语言文字发展本身就有习惯性的因素,比如,我们对于汉字的认知与书写,都有一定的习惯性的误导或是认知上的盲点。假如在学习汉字书写的初期对汉字的形体产生错误的认知,之后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而且还在生活、学习中对错误的认识进行了反复的强化。那么,这个汉字就会成为其习惯性的错误的书写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性错别字。
 
  (三)汉字书写能力的衰退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的汉字书写方式主要以键盘输入为主,而键盘输入又多为拼音输入法,随着语音技术的发展与通讯设备的优化,在拼音输入法被普遍采用的同时,语音输入法也逐渐被大学生所接纳。但是无论是拼音输入还是语音输入,主要还是以音节来区别与选择汉字,而不是字形和字意。
  事实上,由于由字音到选择字形的过程,使人与文字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隔离,那么,久而久之,不仅人们的思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人们的书写能力会不断地衰退。很显然,“提笔忘字”成为一个令人忧心如焚的文化现象。
 
三、大学语文课堂改善汉字书写危机的引导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校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唯一课程,该课程对于解决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这一现象有什么帮助呢?
 
  (一)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搭建汉字书写的规范平台
  2007年初,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副司长杨志坚强调了大学语文的三大功能与目标:“一是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审美功用的发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程最基础的任务就是关于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而汉字书写又是语言文字能力的基本表达。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规范汉字书写的有效平台。
  具体将如何操作呢?比如推行汉字书写的等级评定。虽然现在相关部门并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但作为课程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作为考核指标;再如,要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增加规范汉字书写的教学环节,运用发展教学法,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书写规范、准确的汉字。
 
  (二)借助大学语文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汉字书写实践活动
  为解决大学生的汉字书写危机,另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加强大学生汉字书写的实践与探索。比如借助课程推行书法比赛与汉字听写竞赛等活动。
  以书法比赛为例,众所周知,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其原因就是得益于汉字结构的复杂性,所以中国书法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更能赋予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借助大学语文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活动,不仅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培养大学生情操的有效举措,最基本的是,它能很好地提高大学生汉字书写的水平。
 
  (三)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书写
  汉字书写危机来源于母语应用的危机,王宁分析,“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偏低,除了表现在错字连篇、语句不通、口语表达不清楚外,还造成学生的感受力下降,表现为对外界麻木,对亲情淡漠。”
  可想而知,对一个没有情感、精神麻木的书写者能抱有怎样的期望呢?尤其是当下,很多人,包括大学生在内,为了追求新奇感,为了标新,时常以汉字娱乐,对汉字、对民族文化缺乏应有的热爱与敬畏。这些都成为影响汉字书写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有责任、有义务激发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情,从而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情感、有温度的书写者。
 
参考文献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6《关于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http://www.moe.edu.cn/srcsite/A18/s3127/s7072/201609/t20160913_281022.html。
韦鸣飞2005《提笔忘字:现代“新文盲”的困惑》,《桂林日报》11月16日。
彭志琼2017《计算机网络背景下提笔忘字现象调查研究》,《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第2期。
王英珍2014《汉字书写危机与对策》,《科教文汇(上旬刊)》第11期。
梁晓涵2015《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汉字书写危机的调查及对策》,《文学教育(下)》第12期。
沃尔夫2001《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湖南教育出版社。
梁  杰2013《书写退化?母语危机!》,《中国教育报》9月16日。
(通信地址:710038  西安思源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244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