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危机

姚大怀 陈传万:大学语文,路在何方?——由A校几乎全面停开大学语文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8/12/11 】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06),102-106 】 【作者: 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姚大怀 陈传万】 【已经浏览2229 次】
    摘要:大学语文曾在A校颇受重视与欢迎,但由于无法达到科研的层面以及自身定位的失当,并受学校建设目标调整的影响,在新一轮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几乎遭遇全面停开,渐渐淡出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认真反思的同时,应正确定位大学语文,呼吁政策扶持,并创办专门的大学语文研究期刊。
    关键词:大学语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政策扶持;
    作者简介:姚大怀(1978-),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陈传万(1965-),男,安徽合肥人,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名师工作室”(2015msgzs145);
 
 
    早在上世纪,就有学者从“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角度充分论证了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受到了学界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认可,使得大学语文在众多高校得以普遍开展。与此同时,不少学者从改革的角度,为大学语文建言献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课程的健康发展。然而,这些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事实,即大学语文在绝大多数高校都被列入公共课范畴,被视作一门人文素质类课程,自然也就矮人三分。
 
    本世纪以来,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调整,大学语文的处境变得越发微妙。《人民日报》曾刊文称,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正在“遭遇尴尬”,原因在于“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1]。大学语文的危机再次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虽然有识之士纷纷从保护母语、素质教育、传承文化的角度指出大学语文的重要价值,但其间也不乏停开大学语文的讨论。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了《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希望高校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由教育部高教司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规格之高毋庸置疑。《通知》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3]《纲要》与《通知》的出台,无疑给日益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受其影响,大学语文迅速成为众多高校重新大面积开设的必修课,一夜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之景。但不久,2007年5月国务院网站刊登了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开设大学语文成为“硬性规定”的解释:“教育部并未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做硬性规定,该课程如何设置由学校自行决定。”[4]在中文专业实力较为雄厚的高校以及为数不少的综合性大学,无论是《纲要》《通知》,还是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解释,似乎都未产生太大冲击,因为大学语文始终都被列为全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课,并在学时与师资方面均得到了充分保障。而在为数众多的地方普通高校,大学语文则像坐了一趟过山车,由顶端急剧坠入底部。
 
    A校作为众多地方普通高校中的一员,其大学语文课程也是在这个背景下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苦涩历程,并于近年来被其他人文素质类课程逐渐取代和淹没。更为严峻的是,就现有趋势而言,2017年下半年或此后不久,A校各专业便极有可能完全停开大学语文。
 
 
    A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广泛开设大学语文,取得了不俗的教学与改革业绩,为全面培养优秀高素质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本世纪初,多数专业都将大学语文设定为公共基础课,并在专业计划中为大学语文留有足够位置,少则40学时,多则54学时。大学语文的地位仅次于专业课,从而受到学生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欢迎。2007年,受《通知》影响,A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班级和专业出现猛增,学时数也多为54学时。然而,2008年与2009年,开课班级虽然基本保持不变,但学时数方面开始大面积压缩,多数专业调整为36学时;2010年,大学语文突然遭受冷遇,被艺术鉴赏、文学鉴赏等课程逐渐取代,开课班级不足10个;2012年下半年的课表上,大学语文竟然难觅踪影。2013年以来,情况有所好转,农学、生命科学、动物科学等少数学院的部分专业重新开设该课程,但自2015年以来,在新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大学语文再次被排除在外。
 
    面对2007年前后课程的井喷现象,A校人文学院做足了准备工作。从当时的任课教师构成来看,学院为该课程配备了最为充足、最为强大的师资阵容。截止到2011年底,人文学院下辖中文系共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博士2人,硕士7人。在充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调配的基础上,中文系为大学语文尽可能配备高职称、高学历学位教师。该课程组所有教师均有5年以上教龄,具备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受学生认可度较高。除专业课之外,大学语文成为中文系当时开设的最主要的课程,也成为全校范围内受欢迎程度最高的公共课之一。在A校中文系成立并招生之前,大学语文是最重要的中文类课程,也是任课教师最重要、最乐于承担的教学任务,甚至是衡量中文专业教师能否达到主讲教师水平的标尺。从历年的学生网上评教分数来看,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一直获得较高的评价名次;学生的评价多集中于“知识广博”“趣味性强”“自身素质受到较大提高”等正面用语。但随着该课程逐渐沦为选修课,政策导向也明显倾向于实用性更强的相关学科,大学语文的处境变得极为尴尬,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人数也逐渐减少。2012年以来,全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实际上只需要1-2名任课教师。
 
    截止到2014年底,虽然A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尚留有部分相关课程,但其受重视程度已然与2007年之前判若云泥。一方面是课程性质,原为公共基础课,多为必修课,现为选修课或个性拓展课,选课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学时数,由原来的54学时骤降至18学时,很难真正肩负起“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大学语文由一度欣欣向荣,到即将销声匿迹,原因何在?这首先是A校中文专业的教师应当认真反思的问题,也是学界尤其是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及研究的各位专家学者需要关注的现象。
 
 
  关于大学语文“遭遇尴尬”和面临困境的研究论文层出不穷,精辟之论屡见不鲜,其中不乏原因方面的深入探析,但此类研究多从宏观层面进行探讨,鲜有针对具体高校或具体问题作出细致分析的。笔者不否定如“母语危机”[5]、“社会的功利性”[6]之类的解读,但由于各大高校性质不同、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不同、教学质量亦参差不齐,试图为全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开同一剂药方,显然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经过长期的调查分析,并结合学界的研究情况,笔者认为,A校各专业纷纷停开大学语文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其中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其独特性的一面。
 
    (一)“教研”决定其不受重视的窘境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只是一门课程,而非作为独立学科存在。那么,针对大学语文的研究只能属于教研工作,不属于科研领域,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语文研究工作并未受到应有重视,甚至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在设有中文系的高校中,该课程多为中文系教师兼任;在没有中文系的高校中,该课程则挂靠在基础部、社科部名下,由具有中文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但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公共课、基础课教师,在参与职称评聘时,都必须以科研论文为硬件。以安徽省为例,除少数高校外,相关职评文件对教研文章的级别并未作出明确界定,或要求不高,抑或要求过高,一般教师无法企及,但在科研论文的数量以及期刊级别方面则有非常清晰的要求[7],而且广大一线教师对此普遍认可。即便最新的职评文件对教研的考量有所侧重,但绝大多数教师在教研方面获得突破的可能性极小。综观现有研究成果后不难发现,除极少数学者在大学语文研究领域坚持耕耘并取得丰硕成果外,多数研究者并未进行系统研究,只是蜻蜓点水,成果也相对单一。这与政策层面重视科研的导向以及教研方面更难出成果的现状无疑是一致的。
 
    一旦被划归教研范畴,其教法、教材、功用、定位、改革等就成了学界长期研究的话题。由于选题有限,机械复制的现象屡见不鲜,高质量的论文屈指可数。虽有学界前辈的苦心经营,大学语文研究也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但在得到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纸公文前,其研究恐怕难以摆脱越来越趋向狭窄的境遇。再加上综合性的高水平社科期刊(包括大学学报)对教研文章鲜有刊载,以刊载教研文章为主的高水平期刊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多数研究大学语文教学的论文散见于级别不高的期刊中,缺乏集体影响力。值得反思的是,为了追求所谓科研(教研)成果,或达到职评条件,多数研究者动辄煌煌万言,在各种品位不一的期刊上发表价值不一的研究文章,其中不乏雷同之作。从A校5名教师曾刊发的6篇有关大学语文的论文来看,其中5篇均为教法研究,另外1篇则从宏观上探讨大学语文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虽有发人深省的观点,但鲜有后续研究,学术影响力大打折扣。从最近发表的4篇论文来看,分别发表于2006年、2008年、2010年、2016年,并全部集中于教法研究,选题范围相对固定。在完成了职称评聘在教研论文方面的硬性要求后,大学语文便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一旦停下研究的步伐,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必将难以为继,课程本身的衰败亦在所难免。
 
    (二)定位失当导致决策失当
 
    得益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部门所下发的红头文件,大学语文重新回到高校决策层和专业计划制定者的视野,并在短时期内获得较大关注。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语文再次获得青睐很大程度上是源自行政力量的干预以及对《纲要》《通知》的过度解读。学者的过度宣扬以及相关人员的错误理解,也使得大学语文承担起一切与文字、文学、文化等相关重任。曾有学者指出,大学语文应该兼具三种功能:“一是传播文章学与系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接受表达能力;二是通过大学语文文本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其审美能力;三是大学语文课还应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8]这种观点是颇具代表性的,类似的表达也出现在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但其中涉及的三项功能难以落到实处,缺乏相应的考量标准,实际上不无虚美之嫌。政策层面的强化、学术层面的过度宣扬、社会层面的误解最终导致大学语文的虚胖,偏离了应有的课程定位。
 
    除了政策、学术以及社会层面的定位失当,学生则以简单的“有用”“无用”来判定大学语文的价值,从而导致大学语文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文史课程成绩不尽理想,是理工科院校学生的总体特征之一。据调查,在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的时期,A校不少学生就曾表示,学习大学语文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可以自主选择,他们宁愿选修与专业相关或与将来就业息息相关的课程。他们普遍认为,大学语文对于他们而言,只是高中语文的延续,而且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与大学语文课程并无直接关联。文科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虽然相对缓和,但多数学生对于大学期间开设语文课的必要性表示怀疑。如果决策者以此作为“公投”的结果,并错误地停开大学语文课,其做法是极不科学的。如果将英语、政治理论课不再列为考研必考科目,或者不再与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挂钩,再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那么此类课程受到弃选的可能性未必低于大学语文。以“有用”“无用”作为考量人文学科的价值,本身就是件不科学的事情;若“有用”最终指向考研、考公务员之类的具体目标,而无视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中的功利心态足可以否定一切非“法定”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存在的必要性!
 
    A校大学语文原先隶属于基础部语文教研室,后调整至社科部(后发展为文法学院、人文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人文素质教研室主要负责全校大学语文、教师口语等语文类公共课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大学语文被定位为人文素质课的核心课程,长期占据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但随着各种风气涌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素质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焦点。作为人文素质课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自然成为饱受诟病的对象。这与过度夸大大学语文作用、错误地定位大学语文不无联系。
 
    (三)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目标的疏离是其遭遇停开的关键因素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凡是与建设应用型人才目标不符的课程自然成为改革、缩减甚至取消的对象。从A校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工、农、理等学科成为绝对主导,其发展前景基本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要求。A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技术的应用性、专业的区域性、能力的多样性[9]。从学校的总体发展而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无疑是符合A校发展实际的,是值得称道的,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光明之路。有学者撰文指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符合“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学校在制订发展战略时,要立足于应用型本科这一层次和类型争创一流,切忌随大流与急功近利[10]。对此,包括A校教务处、各教学院部在内的绝大多数决策部门显然也是认同的。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方面,“够用”与“实用”无疑是大学语文进入最新版专业培养方案的拦路虎与绊脚石。或者说,作为旨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大学语文,其地位不可能与实用性更强或与未来发展关系更为紧密的专业课、外语课以及政治理论课相提并论。
 
    大学的课程设置中,与语言文字相关的课程还有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公文写作等。此类课程或者与普通话测试、教师资格证相关,或者与秘书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紧密联系。虽然也多为选修课,课时也相当有限,但各专业在设置教学计划时,所看重的就是它们与学生就业之间的联系。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步伐的加快,口才、写作类的课程受到A校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者的普遍欢迎,呈现出畸形井喷的态势。这与部分学者所指出的“社会的功利性”明显有关。
 
 
    正确的定位是一门学科及其下辖课程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大学语文在定位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匡亚明、徐中玉、侯镜昶三位先生就曾建言,大学语文应该成为独立的学科[11]。此后引发了关于大学语文学科定位的广泛讨论。《光明日报》2011年11月7日刊文,面对母语教育在高校地位的失落现象,认为大学语文须成独立学科[12],再次引发学界一片热议。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再次刊文强调大学语文必须成为独立学科的问题[13]。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两个层面为大学语文定位。作为一门课程,大学语文不再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与补充,也不是一门注重实用的工具课,其主要功能在于普及中外文学的历史与经典作品,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作为一门学科,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下综合性、交叉性的二级学科。在呼唤人文情怀的时代风气中,该学科更应当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政策的支持是大学语文得以顺利开设的关键因素。停开大学语文不会直接导致就业率的降低,也不会招致学生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一致反对。因此,在现有局面下,简单的呼吁已在短时间内无法促使其重返A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但此举牺牲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忽视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是人文学科在理工科院校受到漠视的缩影,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误解,必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A校全面停开大学语文不会是最后一个。在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更为细致的引导性的政策之前,停开现象恐怕只会愈演愈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作为全国性的大学语文教学与科研学术团体,在大学语文的生存与发展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站在时代前沿,重新审视学科定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语文的出路,形成集体学术影响力,为将该学科重新纳入全国各高校的必修科目继续鼓与呼,既是研究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下挽救大学语文课程最切实可行的做法。
 
    一门学科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高水平的专业学术刊物的支持。《大学语文研究集刊》作为研究会的会刊,曾在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由于集刊出刊周期相对较长,发行面窄,且成果多不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评文件所认可,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及成果的传播。在其早已停刊之际,创办专业的大学语文研究期刊势在必行,亦是当务之急。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大学语文及其教法、教材、内容,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语文研究的品位,并有效推动该学科的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如果学界能对大学语文有个更为统一、清晰、科学的定位,教育行政部门能给予大学语文更为细致的引导性政策,研究会能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创办大学语文研究的刊物,再加上广大从事大学语文教育与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大学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必能重新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邢宇皓.大学语文遭遇尴尬[N].人民日报,2004-02-19(13).
    [2]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06-09-13)[2017-02-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_7.htm.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EB/OL].(2007-03-12)[2017-02-2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_sjhj/201109/xxgk_124611.html.
    [4]教育部.希望高校重视语文课未对开设做硬性规定[EB/OL].(2007-05-11)[2017-02-27].http://www.gov.cn/gzdt/2007-05/11/content_611153.htm.
    [5]闫石.母语危机下大学语文的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45-46,72.
    [6]廖联思.“大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14(1):48-49.
    [7]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试行)的通知[EB/OL].(2016-06-28)[2017-02-27].http://Ahjyrs.Ahedu.gov.cn/show.Asp?id=11053.
    [8]张海珍,李秋萍,张文香,等.大学语文教学笔谈[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165-169.
    [9]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1):66-69.
    [10]本刊记者.探索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126-127.
    [11]匡亚明,徐中玉,侯镜昶.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G]//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大学语文研究集刊:第二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
    [12]陈雪紫,刘茜.失落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11-11-07(16).
    [13]彭书雄.大学语文应成为独立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7-2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492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