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赖若良:谈谈《论语》对现代人的影响
【时间:2018/8/29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年第15期 】 【作者: 赖若良】 【已经浏览1966 次】
  【提  要】《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对中国的文化、政治、思想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使人在欣赏优美的语言艺术魅力,淘洗心灵,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重新思考宇宙和人生,邪恶和良善。而这一系列的理解和感知受读者的生活经验、审美趣味、思想倾向等因素的影响,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的。
  【关键词】论语  儒家学派  孔子  影响  读者
 
  波兰哲学家罗曼?英伽顿认为:文学作品的本文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意义才逐渐地表现出来。写作系统学认为:阅读过程是由作品、读者和时空环境组成的动态的立体的三维结构。其中,作品是艺术信息的载体,读者是艺术信息的接受者,时空环境则是主客体进行信息交流的特定场合,三者缺一不可。要实现阅读过程,作品必须具有潜在的审美功能,这是产生美感效应的前提。为此,本文以写作过程研究的三维空间,就以下方面对《论语》的影响做了分析:
 
  一、《论语》的文学审美功能
 
  《论语》由近百个名言警句组成,全书二十篇,每篇都以正文开头一句的头二字作篇名,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概括性与生动性共存,生动性与形象性兼具,哲理性和审美性交融的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如:《子罕第九》中:“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喻君子为 “松柏”,一个“后”字,令人置身于凛冽的寒风中却见松柏苍翠如斯,更增添了豪迈坚韧之感。孔子究竟是志切救民的哲学家,所以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在我国古代长达二千余年的文学史上占统治地位的“道统”、“文统”的观念,强调文学教化作用的传统,强调真善美统一。其次,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譬喻句式,就是后世修辞说的比喻和拟人,以简单明晰、生动形象的语言,影响着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此外,文中工整的言辞,严密的逻辑性及多样的记述方式对后世文学语言的运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论语》思想的深刻性
 
  孔子是我国早期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被尊奉为圣人。因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很好学。所谓“十五而志于学”(《为政》),而“志于学”的目的又是“志于道”。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就要接受教育而完成修身的任务,把人从思想品格上纳入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从而实现天下大治。孔子的教育内容有“文、行、忠、信”,有德行、语言、政事、文学等科,但就每个人的修身之道来说,则要经过从诗教到礼教到乐教三个阶段。而三者之中,礼教是中心环节,也就是说要把诗、礼、乐统一起来,把诗和乐纳入礼的轨道,即是纳入儒家伦理道德的轨道。《论语》全书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标,内容涉及面广,小至个人涵养,大而国家社会,为政治民,交友孝亲,为人处事,构建了一整套儒学思想体系,阐明了人生之道、理想之道、处世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和天地人之道。
 
  三、《论语》对当代读者的影响
 
  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康有为认为:“盖千年来,自学子束发诵读,至于天下尊师奉行,皆以《论语》为孔教大宗正统,以代六经。”《论语》日渐成为了学派内部传述、研究的重点,统而要之,大致分为学术派和现代派两大体系,而这两派最后竟然殊途同归,学术派力求注解通俗易懂,而现代派则更注重于《论语》在当下的意义,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的坐标。尽管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经学体系的瓦解,上世纪五四运动反对独尊儒术,打破了其“神性”地位。1949年以来一些新文化派和秉持唯物主义史学观的学者以阶级斗争理念解析和批判《论语》。但是,80年代以后现代新儒学则认为《论语》是中国人确认自身文化身份的主要精神资源,应当大力弘扬而非毁弃之。90年代以来,《论语》的语言连同其思想一起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推广,在南怀瑾的别裁中,率先降低了《论语》的门槛,不仅让《论语》在现代读者中找到了知音,也为现代读者找到了一副古远但疗效甚好的“灵丹妙药”。于丹的《论语心得》也是一块浅显的入门砖。
 
  总之,《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对现当代中国社会诸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经学传统虽然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现代人阅读过程中,应懂得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尊重多元,理解差异,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潜心创造良好的文化心态。
 
  参考文献
 
  尹相如、王昆建1989《写作系统学导论》,吉林文史出版社。
  康有为1981《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
  南怀瑾1990《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
  杨林2010《从<论语>的语言艺术谈新闻评论写作》,《文学教育》第4期。
  王晓哲2010《譬喻在<论语>中的作用》,《学理论》第11期。
  《论语》学术派现代派殊途同归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DAzMzY0Mg%3D%3D&idx=1&mid=206291486&scene=21&sn=fad547212323a87d43693323e362db79)。
  《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https://wenda.so.com/q/1445480966727327。
 
  (通信地址:650106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61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