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7年

王桂波:浅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语言课程翻转课堂实施*——以移动慕课为切入点
【时间:2018/4/9 】 【来源:《汉字文化》编辑部 】 【作者: 王桂波】 【已经浏览1736 次】
  【提  要】大数据时代,翻转课堂要做到的不是聚合效应或灯塔效应,而是要做到创新重构。本文将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上的“教师语言”课程为例,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翻转课堂在教师语言课程应用的可行性,并试图分析“移动慕课”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具体教学路径,并作其哲学根基的延伸思考,以期在在线教育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教师语言课程  探索
 
  在国外大数据研究先河之作《大数据时代》中,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线教育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同时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调查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6.20亿,占比提升至90.1%。手机超过PC,成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架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生态系统成为当务之急。
 
  与此同时,迄今已经有十六年历史的翻转课堂,在西方教育中大行其道,甚至被称为大势所趋的课堂革命。以此为背景,作为中国教育“不能输掉”的一场战役,轰轰烈烈的翻转课堂改革也愈演愈烈。然而随着微课、慕课等的普及,人们发现学生作为“翻转课堂”的重要因素,并未被调动起来,学习主体地位确立并不明确。以此为契机,移动慕课在大数据时代,成为亟待研究地能够提升学生在翻转课堂学习效果的新学习平台。本文将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语言”的移动慕课创建为切入,全面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翻转课堂在“教师语言”课程应用的可行性,并试图分析出“移动慕课”模式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具体教学路径,以期在在线教育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从而完成创新重构。
 
一、翻转课堂在教师语言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
 
  “翻转课堂”实现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课前完成知识点微视频的学习,而后带着疑问来到课堂,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真正交流和互动的场所,可以答疑解惑、可以延伸拓展,甚至可以探讨争辩,这是保证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关键要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语言”共分为七章,各章各节均有细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配有课前预习的视频与讲解,从客观上保证了翻转课堂提前预习的实现。从课型上看,依托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语言”,我们团队开设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公选课,以满足各种类型的学生学习。从学习目的上看,针对师范专业学生,在其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的背景下,着力指导其教师语言的锤炼,强化训练其语言的交际工具功用。针对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其具备多学科素养知识的背景下,着力强调其对教师语言的打造,强化训练其语言的思维工具功用。这种有层次有目的性的针对性训练,是学生技能习得的必要保证,翻转课堂模式提供了这种教学目的的实现空间。翻转课堂的价值在于,教师从课堂知识传递着者和课后作业检查者的身份中彻底转变,变为课堂上的引导者和学生运用知识的指导者,这对学习任务的实现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教师语言作为一门理实一体的训练课,本身就具备着完成翻转课堂的潜力和必要因素。
 
  以上翻转课堂的最大责任是使得教师理解学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师语言”运用翻转课堂可以从微视频、知识点和技能点细化、课型、教学目的等方面出发,保证对课堂翻转与引导的实现。
 
二、“移动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在教师语言课程中的具体教学路径
 
  移动慕课取代PC成为潮流,主要在于其便于实现在课堂上的互动与设备携带便利两方面。翻转课堂借助移动设备,完成慕课,也是在线教育课堂随时随地学习的必然选择。教师语言课程实现“移动慕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是具备具体可行的教学路径的。从移动课堂与互动系统看,在移动设备端,课前教师可发放电子教案与视频资料,完成在线课堂签到。课中,教师对课前知识点的预习,可以强制检查,比如随机选人、问题抢答等。并可以通过学生课堂投票、多屏互动等方式,实现对有价值问题的采选和讨论,课末,教师可通过课堂报告、交流互动、互动问答、互动讨论等方式完成学习效果的检测,并在章节学习结束后,进行以学习监控、闯关学习、在线考试等方式完成评分。除此之外,移动慕课相对传统慕课,在完成理论与体验融合式教学中,优势更为突出。教师语言即采用引导式学习,首先将学生(线上、线下均可),分为6—7人一组,采用教学岛模式。通过移动设备课前发送学习微视频,在学生课前学习知识点的背景下,进入课堂。以此为伏笔,进行检测。如,学习教师教育语言中的“沟通交流语”之“沟通交流技巧”,将时事新闻中特朗普与默克尔的沟通作为素材推送,请学生评价二人沟通交流的优劣,既避免互联网既有答案,又引发学生极大兴趣,同时检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翻转课堂的优势还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与教师的多维互动也是不可或缺的重点。如,教师态势语训练之面部表情训练,教师请学生预先录制三位以上教师视频录像,通过剪辑保留每位教师三个以上的表情,结合实验数据和教学理论,边学习边验证,并作课后视频复习,使学生追着学习提问。观察实验的同时,观察自己的微表情,印证学习的面部表情动作理论。其实前面仅提到前测和后测两种成绩考核方式,中测、随测的方式,在教学岛,即团队考核中也是常常被使用的方式。
 
三、“移动慕课”视像之哲学意义思考
 
  移动慕课充分调动了感官的力量,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其哲学基础来自于人的审美活动,因此审美哲学也是翻转课程建设的重要理论根基。审美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虽然有别于基本生存活动,但却是科学认识活动的动力来源之一,故对于“翻转课堂”的构建,同样有哲学意义上的思考必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言:“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正像在形式上直接是社会的器官的那些器官一样,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第一马克思深刻地论述,分析不同感觉器官的本质,在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而人感性的丰富性正是教育发展所追求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一,“移动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构建,哲学根基正在于此。同时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完全是人。”。第二这里面将“游戏”作为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认为其是成就“完人”的重要教育模式之一,“移动慕课”对于实现“翻转课堂”的裨益处,正在于移动式的板块设计,即时性的互动操作等一系列灵活教学模式的实施。
 
  最后在移动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中,教师语言课程用移动设备重构翻转课堂,使之成为流动的课堂。然而还需注意,课前预习微视频信息需清晰并针对性强,时长也不能过长,并能随时停顿和回放。而且这种新路径实现的并非是传统课堂的知识聚合,而是一种创新重构,体现在学习流程上,表现为:“信息传递”课前完成,“在线辅导”随时实现,“互动引导”课堂辅导,“复习反馈”课下自查,“环节检测”实现可能,这才是移动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最佳结合路径。另外“移动慕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最新形式推广至今,二者哲学根基的思考甚少,美学与哲学角度的探讨,也是研究两者创新型实施路径的延伸方向,值得今后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19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
  [2]【德】席勒著,冯至、范大灿译1980《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信地址: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
  *基金项目:“教师语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阶段性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1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