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7年

栗军:新媒体时代下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
【时间:2018/4/9 】 【来源:《汉字文化》编辑部 】 【作者: 栗军】 【已经浏览2458 次】
  【提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大学语文》课程如何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利用信息时代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方法和因素,从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下寻找到教学实践探索合理的切合点,显得尤为必要。《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应学会利用翻转课堂、慕课、对分课堂、智慧教室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为《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服务;并对巨大的信息进行有效合理利用;才能让《大学语文》这门通识教育课程达到课程设置目的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大学语文教学  探索
 
  目前的教育环境,正由传统教育模式向全新的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而目前正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当今不是看教师如何教,而是看学生怎样学。在信息化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最基本的课堂教学,也正面对着信息化时代的冲击和挑战。面对信息化的浪潮,教师们也在做着自己的探索和努力,采取着各种主动或被动的方法,如有学校在课堂上将手机暂时保存;有学校利用各种参与性的活动,让学生不要沉迷电脑手机,把学生从电脑手机面前拉回教室,拉回图书馆。
 
  面对新媒体,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化时代,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也面对很多问题和困惑。学生上课不愿听讲,碰到老师讲授的知识内容难以理解、单调枯燥或者比较平淡时,学生翻看手机或者翻阅其他书籍是常有的事,甚至布置的作业或作文,也直接从网上拷贝。尤其是对于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认为老师所讲内容,他从网上都能了解到,对课堂教学不以为然,网上有句流行语:“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也是目前很多学生的真实想法。即使学生们课堂不玩手机,但看其他科目书籍,做自己业余活动的事情,甚至不来上课,在课堂神游都是常有的事。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向信息化转型的时代,这是全世界教育界都要面对的,的确无可厚非,所有人必须坦然面对。教师首先应该成为新媒体社会的接纳者,面对海量信息,不要从心底去排斥它,而教师在课堂中,从原先高高在上的主导者,也应将姿态放低成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而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尝试了各种探索方法,来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教学的影响。
 
一、学会利用翻转课堂、慕课、对分课堂、智慧教室等多种新媒体形式
 
  现在的教育领域,翻转课堂、慕课、对分课堂、智慧教室等等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名词、新术语和新工具,作为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其实无需害怕,也无需鄙视;同时根据自己学校的硬件设备条件有选择性地接受。首先把这些新事物先做个了解,才能为我所用。诸如: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译为“颠倒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它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式”是对基于印刷术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一是慕课(MOOC),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网络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二是“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在信息化时代下中国原创的教学模式。在学校中讲授,约50分钟;学生自主内化吸收,约20分钟;休息5-10分钟;小组讨论15-20分钟;全班交流20-30分钟;将原来的课堂教师满堂灌形式对分出来。三是同时,借助网络微信平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此种教学模式也获得了不少学校和教育机构的认可。智慧教室也是数字教室和未来教室的一种形式,四是它能够时时录播的网络平台,在智慧教室安装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录播,看到一个学期这个教室所有的课程内容,尽管教室可以只坐少量学生,但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回看录播内容学习,这类新媒体下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新的教学形式,在不同学校推广和应用程度不一。比如慕课作为网络在线课程,有些学校就很难在技术上得到支持。因此,利用互联网信息时代,利用新型教学形式的理念,在可行的范围内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就显得极为必要。
 
  笔者理解的翻转课堂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我就采取很多适合西藏高校学生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探索。翻转课堂本身要在课前录一些视频,学生在课前先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则没有达到每节课都录视频的条件,二是在西藏民族大学的《大学语文》是大一时开设的,大多数学生还没能从高中时期的满堂灌的方式中迅速调整过来,同时,也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自如地运用网络。所以我总是以教师先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为学生在大学阶段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过渡的途径。
 
  而就慕课而言,我们也没法做出成套的视频,而且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状态,目前学校和教师也没法把握,但是,可以就我们所提问题,让学生在互联网中寻找答案,运用这种获得答案的方式,让学生广泛搜集材料。而对分课堂是目前比较适合《大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先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讲授,然后,留给学生讨论内容,当然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通常都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派代表发言进行深入学习。比如,我们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了一篇课文《藏族民间故事:卖檀香木的人》,就采用类似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这则藏族民间故事非常短小,课文内容如下:
 
  “从前,有一个人,拿着一捆顶好的檀香木,到一个集市上去卖。卖了几天,也没卖掉。这天夜里住了客店,遇到一个卖木炭的人,他们就天南地北的谈起来,慢慢谈到了各人的买卖,他们都觉得货物在这里不容易卖出去。第二天,他们都上市去。不到一会,卖木炭的人就把炭卖掉了。卖檀香木的人等到天黑也没人来买,又原封不动的拿回店里来,闷闷不乐,怎么办呢?突然他计上心来,自言自语的说:‘啊!这可是个好办法。’便赶忙把檀香木烧成了木炭,拿到市上,果然一下都卖完了。他很赞赏自己的心眼聪明。但是,这个聪明人所得,实在比不上他所失去的。”
 
  由于故事非常短小,按目前西藏高校的学生的实际水平,故事内容一看就懂这样一篇小故事,学生很快就能阅读理解,在课堂时间笔者就利用部分时间,给同学们介绍了藏族民间故事的特点和分类,以及阿古顿巴的故事,《尸语故事》等比较重要的藏族民间故事。同时在前一节课,已把全班同学按宿舍分成小组,各小组根据预留的一个问题进行选择,这个问题是:“联系人生的诸多境遇,从这则小故事中,你认为卖檀香木的人到底是赚钱了还是吃亏了?”最后同学们以小组讨论后,产生的结论,阐述的论据大大超出教师课前所准备的。这种学习方式从实践来看特别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
 
  当然对分课堂中把学生讨论中的过程称为“亮考帮”,分别命名为“亮闪闪”、“考考你”、“帮帮我”,“亮闪闪”即列出学习过程中自己感受最深、受益最大、最欣赏的内容等,至少一条,更多不限。“考考你”是同学之间列出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别人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挑战别人,至少三个。“帮帮我”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讨论时求助别人,至少三个,更多不限。这个过程,笔者也已使用,学生们不仅对这个词语觉得可亲、新鲜,西藏高校的学生在理解相对较难的文言文时,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课文大意,也是非常可行,同时也是取得学习效果的。
 
二、利用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为《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服务
 
  在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是一门通识教育课,尤其在本科高校《大学语文》不同于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小学《语文》主要是让学生识字、造句、作文的,中学《语文》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主要则是以提高成绩为主的。《大学语文》在各高校开设时间不同,但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年的那么如何来上好《大学语文》课,一直是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所探讨的问题。《大学语文》的教学要锻炼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调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但在有限的时间中,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语文》课时有限,在课堂上并不能如中小学语文完成基本的知识积累,而通过平时课堂少量的知识信息,达到启发学生作用,更多的还是在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积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人文素养。
 
  因此信息时代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利用新媒体下的海量信息,拿来为我所用。比如我们在讲到宋代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这篇课文时,课文中讲竹子“大者如椽”,“椽”本是建筑学中内容,就可以通过网络来备课,网上既有文字解释:“装于屋顶以支持屋顶盖材料的木杆。”也有配图解释。而在讲《谏逐客书》说到“真秦之声”是:“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学生们较难理解,但从网上搜集到演唱秦腔的视频,甚至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的华阴老腔的视频,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同样是《谏逐客书》此文写作的历史背景,秦国的历史上的君王有哪些,都可以通过网络来查到,甚至是让学生自己查,来加深对这段历史背景的了解,也更能体会李斯这篇文章作为应用类文章的直接功效。而在课文《春江花月夜》中,“春江花月夜”不仅是张若虚的名篇,也是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可以让学生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甚至更多的中国古典名曲。学习课文不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学赏析课,也能得到很多知识。一位中文系的教师不是全才,但是信息时代的网络可以解决这些建筑学,音乐领域中的很多问题。
 
  海量的信息也可以帮助学生讨论和学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在西藏民族大学对于西藏自治区内生源的学生,讲读的每篇课文,教师不仅要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们主动学习,也要从课文中选取一些字、词,甚至是成语,让学生们提前去预习。如文学泰斗巴金的《小狗包弟》这课,有一个段落中出现了若干“血”字,但是读音都不一样。通过预习就要让同学们知道,“血”是多音字,在不同场合下,有两个不同的读音。另外西藏民族大学选择的《大学语文》课文有一篇是藏族作家丹增先生的散文《忆母校》和美国民权主义领袖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两篇文章里的成语较多,对于不理解的,就让学生去查,尤其是《忆母校》,作为一个藏族作家,能掌握那么多成语,让人钦佩,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对于西藏之外的学生,新媒体时代下的海量信息更能让问题思考得更有深度。如我们有一篇课文是宋代文人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这篇小文对于汉族学生,没有太大难度,就鼓励学生们再去读读苏轼的《前赤壁赋》,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以此来比较唐宋文人他们在贬官之后的心态,更能进一步认识他们美文的魅力。
 
  《大学语文》课程多是由文学院教师担任,作为文学院的教师,许多学生对老师还是充满期待和信任的。课间,很多学生会就个人参加院系活动、比赛等问题来请教老师。文学院的老师也不是全才,当然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笔曾经给一位名叫“常嫦”女同学上过课,她非常想应聘做学校校史馆的义务讲解员。面对全校100多名学生竞争10多个名额,她本身的条件并不是很突出,才貌一般,音质一般,但学生拿来了她自我介绍的文字稿,我就给她了一个建议,为了让评选考核老师记住她,就说:“我叫常嫦,但不是嫦娥”。通过网络得到嫦娥这个历史传说,给老师以深刻印象。我虽然没有过多建议,但这些让该同学顺利通过的面试,当上了义务讲解员。而学生中参加演讲赛、辩论赛、创业大赛等等活动,教师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给予指导,而并不是只是写作和作文才能指导。
 
三、对巨大的信息进行有效合理利用
 
  目前的学生刚一入学,大多都拥有智能手机,有的学生电脑也在开学后慢慢配齐,学校要便捷的校园网覆盖,对于学生学习是有一定作用的。因此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就可以建立QQ群或微信群,方便学习联系,也可以结合学校对班级的要求,加入所在的班级群。比如很多课前预习,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讲,就利用网络,给同学留出,让学生预习,就能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也为各种新媒体下的新型教学铺平的道路,比如对分课堂,在微信上的“对易分”软件,对老师在网上批改作业非常便捷。
 
  面对海量信息,教师也涉及一个合理利用的问题。否则有时会成为学生抄袭偷懒的工具。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文,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通常都是课下完成,但在近几年,发现学生从作文网上抄袭特别严重。于是近年来把作文改为课堂作文,让学生在课堂完成。但如果是涉及“自我介绍”,“大学生活”等非常现实的生活内容,则可以放在课下完成。学生们只要构思合理,是可以摘抄一些名句作为画龙点睛之笔。
 
  对于《大学语文》这类通识教育课,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培养,很大程度上也依靠教师的魅力,而这里并不是要求教师帅气和漂亮,而是要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和魅力,面对信息时代,教师也可将这种魅力展现出来。平时通过阅读,可以将自己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学生一起分享。也可以就某个感触的问题,写成律诗,写成词,抑或文言散文。甚至可以写一份《自传》,在课堂朗读,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有些教师音质很好,也可以将诗歌朗诵做成音频文件,和学生一起分享。
 
四、信息时代《大学语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虽然大多数教师能认识到信息化时代给教学带来的影响,但在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上,其实还有很多问题和困惑。
 
  首先是学校投入不足。慕课和智慧课堂都是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的,虽然大多数高校教学中已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学校设备老化,设备无法及时更新的现象还常常出现。这就更不要提如何录制翻转课堂和录制慕课内容了。
 
  其次教师不能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无法主动学习新的技能。《大学语文》在西藏民族大学作为全校除文学院和新闻学院外,都要开设的公共通识教育课程,有很多任课教师,但并不是每个任课教师,都愿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改变,因为大学语文本身并不是专业课,文学院开设大学语文课,本身都是不同专业和方向的教师担任,让老师们做一些小小的探索和改变,绝非易事。
 
  再次面对海量信息,学生在学习上有时也无所适从。在以往的教学中,面对西藏生源学生,教师通常会出一些试题预习,但对于西藏之外的学生生,由于其基础相对较好,则由其自己提出问题,但是面对每一篇文章,学生有时会显得不知从哪里下手,反而没有区内西藏学生学习效果好。而且让学生提前预习的一些视频,电影,由于故事情节沉闷,没有几个学生能完整看下来。
 
四、结 语
 
  信息时代是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时代,网络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这样的时代中,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利用信息时代有利于教学的各种方法和因素,为《大学语文》教学服务,将是普通高校教育所着力探索的。
 
  参考文献
  [1]翻转课堂[EB/OL].http://baike.so.com/doc/7052431-7275338.html
  [2]慕课[EB/OL].http://baike.so.com/doc/7187428-7411570.html
  [3]张学新2014《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复旦教育论坛》第5期。
  [4]智慧教室[EB/OL].http://baike.so.com/doc/7002345-7225227.html
  [5]栗军、袁书《大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栗军(1971—),女,满族,辽宁辽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14-2015学年度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信地址:712082  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74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