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7年

褚春元: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考
【时间:2018/4/8 】 【来源:《汉字文化》编辑部 】 【作者: 褚春元】 【已经浏览1733 次】
    内容摘要:“大学语文”教学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来说,在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提升其人文素质、助推其专业课程学习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但是在现实境遇中,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不明晰,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母语教育让位专业教育,大学生汉语运用能力低下;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学不理想等,存在着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多元考核评价方式等。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现状;改革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的高速发展,现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达2595所,其中近17年间,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达42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比重较大。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实现了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是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提升大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同时也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有力的基础支撑的作用。但是,笔者对一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得知境遇不容乐观。当前,重视这些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大学语文”教学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大学语文是面向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基础课程。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随后,教育部高教司发文要求,将大学语文纳入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此可见,国家对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非常重视。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学语文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提升其人文素质、助推其专业课程学习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1.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与研究性大学的生源相比,经过高考选录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来说略差一些。学生语文基础整体上较薄弱,语文学习能力与自觉性较差。他们在使用语言、文字时出现诸多问题:如语音不准确,书写不规范,书面表达不通畅,尤其是口头表达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在大学里的延续,是有效弥补中学语文学习的不足或继续增强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是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之作,大学语文教学通过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听、说、读、写、书等能力进一步培养,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即工具性和知识性)的作用,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母语表达与交际能力、汉语文字的书写能力、阅读思考能力,以适应社会交际与工作的需要。
 
    2. 提升人文素质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以理、工、管、经、艺等专业为主,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往往遵循“唯技能,重实用”的原则,这就造成了大学生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质的思想产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现象严重。教育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在强调大学语文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的综合体现,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涵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情怀等。它是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精选了中外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折射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辉,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一定是既有科学素质,也有人文素质。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教学是提升其人文素质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
 
    3.助推专业课程学习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着重于应用技术性专业课程学习,很少开设汉语类或文学类课程。大学生接受母语教育较少,听说读写能力较差,语文素养欠缺明显。特别是许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书面表达能力弱,口语表达交际有障碍,这些都深深地影响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对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之作的教学与学习,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有力地助推大学生学好专业课,提高职业发展能力。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其成因
 
    大学语文教学虽然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境遇中,却被“忽视”了。笔者从对部分这类学校调研的情况来看,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堪忧,存在诸多问题,还没有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大学语文学科定位不明晰,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于它不同于专业性的中文教育,所以一直处于一种学科的边缘地位。目前,作为一门学科,大学语文的定位并不明晰。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始终处于边缘位置和尴尬的地位,没有具体明确的定位。许多高校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即使开设了该课程,其课程性质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的是公共基础课;有的是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等。据有的学者对700所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在203所理工类高校中,未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有46所,约占23%。[1]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更是不理想。一是这些高校升本之前本来就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升本后如果要开设该课程,需要论证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此课程。二是学校(包括院系)往往不够重视,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可有可无,自然在开设与教学上也不予支持与重视。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情况堪忧。据笔者所在的学校来看,除了外语专业和教育学专业等少数几个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外,其他院系和专业都没有开设。笔者调查了其他一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情况也相差无异。
 
    2.母语教育让位专业教育,大学生汉语运用能力低下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是理工、经管类院校,定位为应用性人才培养。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和学生都狠抓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鉴于对就业创业不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母语教育,不予重视。像国学经典诵读、唐宋诗词鉴赏之类的课程不得不为应用技能类课程让路。大学语文课程的命运也是如此。虽然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但它没有像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语文学习远不如英语和计算机学习受重视,其地位显得十分低下和尴尬。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压力,没有“用途”,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甚至一些学生感到厌烦。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汉语运用能力低下,普遍存在五“不”现象。即听“不明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他人说话的意思;说“不清楚”,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缺乏逻辑性,前言不搭后语;读“不通畅”,阅读时结结巴巴,断句不准确;写“不流畅”,写作时文不通字不顺,没有逻辑性,令人费解;书“不规范”,错字、别字、简化字、网络字体大量出现,令人不明白。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
 
    3.大学语文师资力量薄弱,课程教学不理想
 
    大多数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升本与扩招,造成师资力量不够,即使引进的师资人才也是专业性教师。这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师是普遍现象。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的一般是中文专业的教师,他们往往也并不是以大学语文学科为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很多时候是因为某学期的专业课时数不足而临时任教大学语文,下一学期可能就不再任教了。这就造成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无法系统地教学一门课。既然大学语文师资队伍是非专业的、非稳定的,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也就不愿意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更谈不上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了。再者,表面上看,大学语文课是最好教的,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牵涉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经典,需要教师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与艺术,以及听说读写书等多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但当前大学语文教师往往较难达到这些要求。
 
    正因为如此,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并不理想。课堂教学手段陈旧,课堂教学方法延续初高中那种分析解读法,课程考核采用单一的书面试卷考试形式。这就造成许多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感觉大学语文像“高四语文”,把学习大学语文当成一种负担,学习它也只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思考
 
    明确了大学语文教学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教学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就能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良方益药”。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现有的教学条件,高度重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大力改革,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通力合作,为大学语文教学找到一条新出路。
 
    1.学校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给予其应有的学科定位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校层面上要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领导,强调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给予其应有的学科定位。首先,学校督促与检查二级学院相关专业对大学语文的开设与教学情况,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把大学语文课列入公共基础课或公共必修课,地位等同于大学英语或计算机课程;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大学语文课列入人文素养类课程。为确保大学语文的开课率,尽量不要将其列入选修课。实际上,当前把大学语文课列入必修课的高校还不多。据一项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的调查数据,参与调查的91所高校中,只有34.8%的高校将大学语文课列入必修课。[2]这就需要学校与院系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其次,学校还要在教学软硬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教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大力支持与建设。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教学与研究合一型专业教师
 
    良好的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师资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教学与研究合一型的专业教师队伍。首先从学校层面,要整合教师资源,依托中文系成立大学语文教学部或教研室,把乐于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归属到教学部或教研室,以便有效开展教学工作,也让教师找到自己的“家”。同时,在学习培训、教科研经费投入、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提供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提高工作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乐于成为大学语文专业教师。其次,从教师自身层面,要将自己打造成教学与研究合一型专业教师。大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大学语文并不是低于其他课程的工作,应该把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强化自己的责任心。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类课程,要用高尚的理想与情怀、坚定的信念与意志来培养学生,教师就要充实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品德素养。同时,由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对课程并不太感兴趣的各专业大学生,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与同行交流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此外,还要增强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成效。大学语文教师既要教书育人,也要研究创新,成为教学与研究合一型专业教师。
 
    3.丰实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课程群
 
    大学语文教学没有课程标准(部颁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有自主性,但传统的教学内容还是以作品鉴赏与阅读写作为主。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传统的教学内容已较难适应新的需要,亟需改革与创新。再者,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还继续类似于中学语文,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要丰富与充实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编写教材,各类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重点内容讲解。教学内容既要体现经典性、优秀性,也要体现新颖性、时代性;既要体现知识性、科学性,也要体现趣味性、审美性;还要体现本土特色和地方性。总之,要兼顾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呈现多样化。
 
    为配合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应构建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的立体化课程群。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开设实用写作、演讲艺术、诗词鉴赏、中外名著导读、国学经典欣赏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极大地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弥补因内容有限、课时不够而带来的不足。
 
    4.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学校一门人文素质类基础课程,大学生已经没有了中小学时学习语文的压力和动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教学中增强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是分块教学,多教师合作。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既有中外文学作品的鉴赏,也有语言学知识的掌握和写作应用的训练,还有历史、哲学、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有各方面的知识和素质,而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全能”教师。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实行专题分块教学、多人合作授课。由课程负责人将教学内容细分为若干专题板块,由相对“专业”的教师来教学某一专题,如文学专业教师教学文学作品鉴赏。这样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自然使教学更有成效。二是探究互动,实现教学艺术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一言堂”讲授为主,教师讲得“理过其辞”,学生听得“淡乎寡味”,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努力转变“传授被动”式教学为“探究互动”式教学。教师通过设置教学专题,引导学生探究,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者,大学语文的选文本身就是艺术作品,教学也应当将艺术性融入其中。比如,对于诗歌散文类,可以配乐朗诵;对于小说类,可以将其改编为戏剧;对于戏剧类,可以分角色表演。这样,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更能投入自己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意蕴,获得审美享受,提高人文素养。三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增加教学效果。过去那种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要精美,图文并茂,声音与视频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在声、光、图、影中获得感性,激发学习兴趣。大学语文教学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建设在线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在网络课程平台上自主学习,师生在平台上开展讨论、提问、答疑等互动。
 
    5.打破单一的考卷考核,形成多元的考核评价方式
 
    考试或考查是大多数高等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且主要以试卷笔试形式进行,笔试内容也以记忆“知识”为主。单一呆板的考核形式与大学语文课程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及人文性不相符,也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甚至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多元的、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形式应灵活多样,辩论、演讲、征文、读书比赛、戏剧演出、论文写作等丰富的文化生活都可以纳入考核评价的体系中。考核方式上既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考核,也可以通过现场考核。考核成绩要综合评定,集中考核和过程考核的评价要综合考虑。过程考核要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的提问、课下的作业、课余的文化活动等都可以作为成绩评定参考。同时,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互评、教师综合评价也要充分考虑,有机结合。此外,对于某些具有“语文”特长的学生,甚至可以采用“私人定制”式的考核方式,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总之,多元的、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必然使学生乐于接受,也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结  语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学语文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针对存在现状进行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要全方位、多层次,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通力合作,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要适应新特点、新需要。在立足于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发挥大学语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才得以有保障。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8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790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