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人文通识

大学通识选修课程《红楼梦导读》教学谈
【时间:2016/11/9 】 【来源:大学语文研究网 】 【作者: 陈琳静】 【已经浏览3330 次】
  摘要:《红楼梦导读》是一门大学通识选修课,开设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目前,《红楼梦导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对《红楼梦》文本非常生疏,学生难以参与到针对文本的课堂讨论中。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出发点、鼓励学生阅读原典、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评价方法等。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探究式教学模式;红楼梦教学;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琳静(1980-),女,河南濮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和媒介传播等。(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河南郑州451150)
 
  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被称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艺术水平毫无疑义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水平的最高峰。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我校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本专科学生开设了《红楼梦导读》通识选修课。笔者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体会,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优化改革的方向等与同仁探讨。
 
  一、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的意义
 
  高校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认为,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应该在专业领域之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大学生培养成思想丰富、人格完善、可实现自我教育的人。
 
  (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通识选修课是一种以显性课堂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学。通识选修课一般来说包含人文类知识、社会类知识、科学类知识,《红楼梦导读》自然属于人文类知识领域。现在一般大学的办学定位——不管是以工学为主,抑或是以文科为主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大都是要培养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创造性人才,因此都需要多学科的协调发展。那么,对于这些青年学生的培养是否需要开设《红楼梦导读》课呢?据笔者书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当代大学生不是不需要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反而是太需要艺术的熏陶和人文情怀的滋养了,这对他们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沟通表达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坚守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大学开设《红楼梦导读》选修课程不仅合适而且非常必要。
 
  (二)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红楼梦》这部奇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一部涉猎广泛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中的描写涉及到古典园林、传统建筑、清代服饰、传统饮食、日用器皿、医道药方、家族礼仪、宫廷规制、年节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文化、绘画艺术、诗词灯谜等等。此外,《红楼梦》也用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了清代贵族的日常生活片段,如吟诗作赋、说书看戏、斗草簪花、抚琴下棋、生日聚宴等内容。通过对《红楼梦》的阅读和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扩大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
 
  二、《红楼梦导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对《红楼梦》文本非常生疏
 
  从课堂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原典阅读方面表现出极度的贫乏和内容上的陌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当然有高考应试教育造成的对课外阅读的时间限制,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浏览图片、观看视频等现代化信息获取方式去快速获取碎片式的、无需费力却肤浅的知识,没有足够的耐心、想象力、知识积累、人生体验去阅读经典。大学生对原典的了解,大多数仅限于高中语文课本中选载的片段、文学史上的零星引文,或许大学生曾机械地记忆文学史上对经典的评论,却极度缺乏对经典的完整阅读过程和具体感知。
 
  (二)难以开展针对文本的课堂讨论
 
  如上所述,学生对原典的阅读匮乏,自然对书中的具体内容和人物形象都非常陌生,甚至连大致梗概都不熟悉。没有阅读过原典,课堂上就会出现以下问题:因为不熟悉而对很难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听不懂或听不进所讲授的内容,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难以理解教师对书中内容的评论,不易开展针对原典的课堂讨论。由于不能开展活泼的课堂讨论,会进一步的导致课堂气氛僵硬,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中的成就感,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进而形成课堂授课的恶性循环。
 
  三、针对《红楼梦导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出发点
 
  开设《红楼梦导读》的理论基础是该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对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品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该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普及文学常识,第二个方面是激发学习兴趣,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文化熏陶。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取得如下收获: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文学史知识、掌握文学欣赏方法、提升文学写作能力,进而提升个人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校的教学需要,教师不能满堂灌、不能自己会什么就讲什么。本课程的教学出发点,也应是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从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设计课程授课计划,通过教学相长的教学实施过程,得到教学效果反馈的一手资料,据此进一步调整改善授课计划,完成教学过程循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选择课堂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倾向于从《红楼梦》的人物身上学到对自己为人处世、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不太偏重理论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比如诗词的讲解、文本结构的分析、人物塑造手段、红学流派的介绍和比较等内容。考虑到学生这种学习需要和对理论的理解能力,笔者将理论讲解和人物分析等内容巧妙糅合、穿插,寓教于乐,既脚踏实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让学生接受了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这样授课内容难度适中、内容充实,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鼓励学生阅读原典
 
  针对学生疏于阅读原典的现状,笔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重视对原典的阅读体验。文学作品的最大收获应是重在体验而非“知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强制学生课下阅读经典段落、课上随机抽查讨论、开列阅读篇目等方法促使学生阅读。经过几个学期的坚持,不少学生反映,通过阅读原典直接体会到了《红楼梦》的情节结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感受到了文学作品带给人心灵的震撼和思想启迪,培养起了他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渐渐地,学生们也能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能和老师同学展开相关的讨论。课堂上有质疑有思辨,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要想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除了要大量阅读原典之外,还要同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笔者为学生指定的《红楼梦》阅读用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20回版本,为帮助学生理解原著,还为学生推荐了漓江出版社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对于优秀的文学评论著作,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慎重选择了那些既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原著,又能被大学本科学生所接受的学术书刊。历年来,笔者为学生推荐选择性阅读的《红楼梦》评论著作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邓云乡的《红楼梦导读》、俞平伯的《红楼新证》等,期刊类主要是《红楼梦学刊》。从这些著作和期刊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了解红学研究的最新动态,更好地帮助自己理解原著。学生在原著和评论之间对照阅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理性认识,在博采众家思想之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红楼梦》的思考和认识,进而培养自己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学术判断的敏感性和学术坚持的信心。
 
  (三)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科技的进步为选择多种教学手段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和可能。考虑到学生对声像信息传播形式的偏爱,也为了进一步增强本课程教学过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降低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疲劳感,可坚持采用多媒体教学,选择丰富的教学素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适时穿插播放和《红楼梦》相关的教学视频,象《百家讲坛》中刘心武老师对《红楼梦》的点评和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片断,都深受学生喜爱;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影音照片都会引起学生们的惊叹和关注;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研究专家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红楼梦》研究上,这种对学术的执着追求深深地感染了广大学生,播放他们的照片时常能吸引学生们敬佩的目光。制作精良、具有动画效果、色彩对比度鲜明、内容详略分明的教学课件很好地调节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这些音、视、画多种教学形式的使用很好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降低了学生的接受难度,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恰好满足了这种能力培养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或研究活动而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方法”[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版)[M]。在教学中,笔者非常重视结合案例提出问题,给学生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来听课、带着观点在课堂上讨论,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红楼梦导读》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第一步是提出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或者以预习为目的、或者以讨论为目的、或者以增强课堂趣味性为目的等,提出各种目的不同、难度不一的问题。例如:“如果让你在大观园里寻找女朋友,你会选择谁?”、“如果让你化身大观园中的一人,你愿意是谁?”、“你以为《红楼梦》中呈现了几个世界?”、“如果人生都是‘空’,不免归于‘了’,我们将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等等。有问题学生就想知道答案,想知道答案就要去书中阅读,就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苦苦思索,就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会积极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实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步是分组讨论。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就加强了他们搜集资料的力量、实现互相之间的督促,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更容易在小组讨论中激发思想的灵感。每个小组都要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下一次上课时和其他小组进行扼要的讨论。
 
  第三步是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每节课在讲到相关问题时,教师会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各小组踊跃发言、互相辩论。讨论过后,教师会从语言表达、思想深度、材料占有度、思维严谨度、观点创新度、小组配合度等方面对各小组进行点评,并给出教师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深入讲解,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可以存疑,平等地交流。
 
  第四步是教师的课后总结和反思。教师的总结和反思内容至少应包括:学生对何种学习内容感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抛出深度适宜的问题、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如何、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在哪种方面、如何帮助学生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如何控制课堂节奏等方面。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探究式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红楼梦》的相关内容,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文献、形成观点的学术研究能力,在课堂讨论中养成了学生公开表达的信心,培养了思辨的乐趣,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中的分享和分享带来的知识上的收获。
 
  (四)完善课程评价方法
 
  《红楼梦导读》是一门全校选修课,班级大、人数多,如何更好地考核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也是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姜大源曾提出课程考核“三结合”原则: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开放性评价相结合[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结合这门课的课程性质和文学欣赏的独特性,笔者认为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侧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及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即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程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适度放宽对学生书面作业次数的要求,而重视对作业原创度的考察。
 
  《红楼梦》是一部读不尽的书,《红楼梦导读》的教学问题是我们无法穷尽的课题。短短几年的《红楼梦》教学经验,不敢说取得了什么成绩,只期望能为喜爱《红楼梦》、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们提供更好的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55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