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专著 > 论文集

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
【时间:2015/11/20 】 【来源:无 】 【作者: 陈洪 李瑞山】 【已经浏览3416 次】

发表日期:2009年4月27日   出处:高教出版社    作者:陈洪 李瑞山   已经有3241位读者读过此文

 

    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

    作    者  陈洪 李瑞山 等
    策划编辑  迟宝东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I S B N   9787040257762
    页    码  311 页
    定    价  22.10元


内容简介

    《母语·文章·教育》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文集。所收40余篇文章,既有“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课程实践活动及师资培训、教学协作等方面的实践总结和经验介绍,又有对于“大学语文”课程及学科的定位、母语高等教育性质和使命、“好文章”和“文”的传统及语文教育涉及的各种学术方法等一系列学术问题的理性思考。全书内容广泛,角度多样,见解新颖,探索深入,是一部代表目前大学语文教育发展方向和建设水准的学术文集。《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可供高校中文学科负责人、大学语文教师、语文研究者、教学管理人员研读、参考。


作者简介

    陈洪,1948年出生,山东栖霞人。南开大学教授、常务副校长、文学院院长,语文教育研究中心顾问。兼任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特聘顾问。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加拿大籍。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王一川,1959年出生,四川沐川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文学院教授。
    李瑞山,1956年出生,天津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成员。
    徐挥,1954年出生,北京人。文学硕士。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中心副主任、编审。兼任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靳灵芝,1976年出生,内蒙古人。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中心策划编辑。
    迟宝东,1973年出生,吉林东丰人。文学博士。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出版中心首席策划、副编审。兼任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周志强,1969年出生,山东滨州人。文学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目录(注:本站链接仅供参考,以原书为准)

    大学语文,路在何方?——陈洪教授访谈
    领悟古典诗词的语文魅力——叶嘉莹教授访谈
    电子媒介时代的语文教育——王一川教授访谈

  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
  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
  母语高等教育状况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之一节

  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及思考——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呈现与召唤: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反思
  大学语文应落实文本本位
  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
  浅说大学语文教育中的开放与包容

  从单一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集成的转变——新形态《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理念与实践
  深度介入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资源集成水平——再谈新形态《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理念与实践
  激励式教育:大学语文网络教学改革及其应用

  打开语文教育的一扇新窗——尝试将性别视角引入大学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字音问题——以《楚辞·渔父》之“父”字读音为例
  《侍坐》中的言说与沉默——母语经典的表意风格及释义特征例说

  中国古代文章学与大学语文教学理念——兼谈“好文章”之标准
  “文”的教育与“文”的阐释——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形态的思考
  浅谈汉语“文”的传统及其重建——有关语文高等教育学术研究框架的初步构拟

  经典汉语:正在遭遇什么
  在“新语文”的崛起面前
  “新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感染教育
  新语文:拒绝还是接受

  修辞教育:大学语文不可或缺的一课
  汉语的四类修辞形态

  谈“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角色
  试论大学语文的“古今并蓄”与“融汇古今”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大学语文”古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谈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性别偏差
  略论母语高等教育改革
  大学生母语水平评价与考核初探

  试论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
  谈《大学语文》现代文的编写及教学
  为当代大学生筑造阅读的世界——评《(大学语文)拓展读本》

  新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阐释
  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新途径——读《语文素养高级读本》有感
  语文,不止是语文
  母语:不灭的乡愁

  理念·资源·模式——南开大学“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述略
  “写好文章”——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活动简述
  研修·交流·共享——南开大学“大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综述
  改革·转机·赢得尊重——南开大学“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媒体报道

  附录:作者简介
  编后记


公民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资源
——序《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

  南开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大学语文”潜心研究,积极实践,卓有成效。他们成立专门机构,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利用网络改革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开展母语宣传和写作竞赛活动,举办高校教师培训研讨,建立教学协作体,等等。近悉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语文教育研究中心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敬慕之情自心涌生。学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美行一分誉名。《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围绕高校母语教育专题探讨,是他们实践的升华,科研的新果,让人开卷有所得,合卷有所思。下面是我的一些所得所思。

  在语言规划领域,当年只把语言看做问题,而今还把语言看做资源。语言资源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观,正成为学界探究的新课题,并促人反思往日语言文字工作领域之成规,以新态度对待中国的各种语言、方言及外语,用新措施保存、保护、开发利用各种语言资源。

  宏观而论,语言资源可分三类:第一类是自然语言及其文字,包括汉语汉字及汉语方言,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其方言,外国语言文字等。第二类是自然语言的衍生品,如辞书、各种检字法、利用语言文字进行的信息检索法、语言文字教科书、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标准、语料库、语言知识库、计算机字库、各种键盘输入法、处理语言文字(包括语言翻译)的各种软件技术等。这一类语言资源,有些是传统的,有些是面向信息化的,与高新科技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第三类是语言能力,包括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语言能力优秀者便是各种语言人才。

    语言能力何以可入语言资源之列?其一,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为重要的符号体系,语言能力决定着信息表达与获取的能力,且较大程度影响思维水平。其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能力决定文化水平,关乎语言认同。其三,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母语才能延续和发展,外语才能引进和利用,各种衍生的语言资源才能掌控和继续创造。因此,公民的语言能力应看做国家重要的语言资源,看做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能力既然是重要的语言资源,就需要进行周密的语言教育、语言应用和语言人才等方面的宏观规划,需要教育机构精心培育公民的语言能力,以便将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力量。

    大学语文是培养母语能力的延伸课程,其主要任务窃以为有三:其一,培养学生理性的母语意识。热爱母语是最重要的良性情感,母语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加深母语情感的过程。早期的母语情感是感性的,将这种感性的母语情感转化为理性的母语意识,母语的感情才最牢固,最浓烈。其二,全面提升学生的母语能力,包括娴熟得体的口语交际能力,优雅的书面语表达能力,精略随意的书面语阅读能力,这其中也包括关于母语的科学知识。不尊重母语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未熟练掌握母语的人是无创新能力的。其三,丰富学生的母语文化。母语文化是个人成长的母乳,文化经典是母语皇冠上的明珠。母语文化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母语的能力就越强,母语感情也就越厚重越恒久。

    大学语文在学生的母语情感、母语能力中掺入了更多的理性成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母语、运用母语,能够更好地理解母语文化、传承母语文化、光大母语文化,因此大学语文是使国家资源大幅度增值的事业。当然大学语文还较年轻,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需在实践中长期探讨。正因如此,这部论文集个显得珍贵。

    我受聘于南开大学指导博士生,本集作者可引为同事,并为同事们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创造的成绩深感自豪。戊子匆去,已丑将至,在此即将移时增岁之际,殷盼大学语文有更多的成果问世,公民的语言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国家的语言资源能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
李宇明           
2008年12月12日      


文 摘

  前不久,东北的一个高校做了一项调查。这项调查没有局限在大学生范围内,而是在初中毕业的人群中进行的。调查者随机从附近的小学拿来数学卷子和语文卷子进行测试。结果数学卷子的平均分是81分,语文卷子的平均分是58分。这很能说明问题。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为什么呢?因为数学有它的实用性,虽然受众是一般的体力工作者,但是起码的数学知识是离不开的。所以数学作为一项技能保存下来了。而语文呢?或者是当初的教育就没到位,或者是在以后的时间里被轻视,所以语文的水平连小学五年级都没有达到。这个话题虽然和我们的话题不在一个层面上,但它作为社会总体问题的一项数据,是有参考价值的。

  第二个例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会。比如说,我们现在要看一个说明性的文字,如产品说明书。大概大家都有过这种体验,很厚的一本书,看过之后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写说明书的人的文字组织能力、思维的合理性都比较差。大学生需要这种能力。我们培养的人才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或是基本的素质。

  另外一个话题就比较大了。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国家、我们党都在倡导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的第一载体就是语言文字。这个家园的精神都在语言文字这个载体上生成和传播。现在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媒体,但是最基本的表达式样还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语言可以转化成视觉、画面,但它还是语言的一种表达。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要有丰富的精神家园,大家在这个精神家园里要有发展的空间。因此,整个语言、文字、文学的水平的提升是很重要的。这只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就是民族的凝聚感、认同感。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得以生生不息的向心力量,是和母语密不可分的。我们说一个负面的事。当初日本占领台湾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台湾民众在小学开始学日文,不再学汉语。日本占领了东三省之后,也做了这类事情。这是为什么呢?语言变了,思维方式就变了,情感也就跟着变了。从正面来说,我们要是强化这种思想,也必须从语言开始。


编  后  记

  这部文集的编纂完稿,似乎代表着我们几年努力的一个小结。

  从2004年以来,在高教社诸君的鼓动下,南开数人,以陈洪老师为统帅,重拾旧话,重整旗鼓,开始了有关“大学语文”这个老话题的新“说道”。倏忽四载已过,检点旧作新文,辑编为这个集子。是成绩斐然,抑或成绩菲薄?不禁踌躇起来。

  但还是有些“自得”的。毕竟,这里凝聚了参与此役的十多人(这只是说直接参与者,其实更多)的心血。它的背后,是几千名学生,千余个课时……我们这个团队,真是难得:博士多,有幽默感的人多,认真的人也多,受学生欢迎的也多。在一起,很融洽,很愉快,很有收获——除了别的,还包括这里的文字。

  40余篇文章,既有所谓实践总结和经验介绍——关于教材编写,关于教学改革,关于资源建设,关于“精品课程”,关于“教学团队”,关于学生的写作,关于师资培训,等等;也有理性思考、学术论说——对于课程的定位,对于我们的母语,教育的使命,对于“好文章”,对于“文”的传统……还有,“字音”啦,“性别”啦,“沉默”啦,那是更学术的话题了。整个来看,用一句俗话说,还是有些特色的。

  当然,除了“自得”,还需要有自审,自问,自励……有“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教学团队”等类担子压在身上(那可是需要继续“建设”的),我们只能说,做得还不够。

  集子中,无疑有深思熟虑的产物,有些也许只能说是急就章。那是因为大家多数时间在忙教学,忙其他事务——毕竟教学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大学语文这种涉及众多学子的教学——似乎难于静下心来,从容思考和写作。又或者大半是因为这些话题本就在学理上做得不够,基础还不很坚实,积累也较贫乏,所以开拓维艰,难于深入。这自然有待于持续的努力。好在我们很有信心。

    文章的作者,以我们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的人员为主,也有几名在读的博士生。除了特别感谢年高望重的叶嘉莹先生、屡次应允我们不情之请的王一川老师,还要提到的是乔以钢、曾晓渝、沈立岩等几位同事、朋友。他们要带自己专业的博士硕士生,有繁忙的教学、研究和行政大事,但他们一直在关心着我们的“大语”。也曾不辞辛劳,外出为我们的研修班授课。也曾逢人便说“大语”好。这次,又挤出时间,专门赐稿,使文集增色。也许他们不需要我们说感谢吧?那我们只有做得个好,才能踏实些。大学语文,离不开中文学科做强大的后盾,我们的“高等中文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方向博士点,也得到他们、还有许多我们的同事的支持,使我们格外欣慰,也因此更有底气。

    高等教育出版社,现在是个“集团”了。但自四年前,我们就和这个“集团”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教学资源集成”这个专门名词,就是从他们文科中心副主任徐挥社长那里学到的——这是他们致力的目标之一。新教材的编著出版,教学网站的建设完善;“办班”,立项,共同发起“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共同为“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揭牌,虽有“合同”制约,却贵在沟通无碍,互助无间。京津往来之路,变为通途,时间并不长。以前,来往不便时候,却也没少了来和往。总编,首席,专家;从师生到同志,从共事到朋友。岁时不居,春秋代序,友谊越来越多,事情也就没完没了了。这本文集出版,自然先要感谢他们。

    本集编竣,承李宇明先生赐序,生色多多。宇明先生既是行政领导,又是校院的兼职博士生导师,多方面鼓励、支持我们的工作,趁此机会,向他道谢。

    承陈洪老师和各位同事的信任,由我来负责文集的体例设计和文稿的修改润色,虽是旬月踌躇,字斟句酌,但也不敢保没有疏漏。愿意听到认真读了这些文字者的批评和指教。

李瑞山         
2008年10月,记于南开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3964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