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所 > 虚拟研究所

和万传:关于大学德育的一点思考
【时间:2015/9/5 】 【来源:无 】 【作者: 云南警官学院马列部 和万传】 【已经浏览2393 次】

    摘  要:论文从梳理德育的概念入手,概述德育的传统和现实状况,考察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讨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观,并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开阔和探索德育路径,认为对德育问题应该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而提出更好的德育方法。
    关键词:德育;德育观;路径

    关于德育以及大学德育的问题,一直以来备受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因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好多普通人觉得似乎现在社会人们的道德不如以前高尚,对大学生的道德感以及道德教育也颇有微词。在这样的背景下,并且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都日趋复杂的今天,探讨德育问题仍然是非常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

    一、何为德育

    1.概念梳理

    在《现代汉语词典》 里,德育被定义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百度百科有广义狭义的解释:第一、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第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也有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的简称。1978年前后,德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并有固定的教学时数安排和较为固定的教学人员。普通高校,则是按照1995年通过并试行的《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的要求来进行德育建设和考核,它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品德课,从教学、管理和服务方面入手,做好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与学生会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并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对德育的定义是: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德育的传统与现实

    一般认为,德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在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分为每门课程的总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分目标,并随学段而有所区别。一般认为,德育的目标,是通过德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国儒家特别重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把修身放在一个首要的位置上,然后才是治国、平天下。古人认为,一个人要不朽,有三种方式,立德、立言、立行。可见,立德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传统上也把德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人需要德才兼备,甚至可以有德无才,而把无德有才的人视为大坏人。根据中国的教育传统,中国中小学以及大学都比较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和传授,重在言传,而践行较少。但是,就传统和现实来说,很多人心口不一,人的身体和精神相分离,张香兰 用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来解释这种现象。

    根据《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1995年)的要求,现代大学德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在这里,对政治的要求较高,但对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的要求不够具体。在普通高校,最主要的德育途径还是思想政治课堂。在警官学院,学管干部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但是,有学者 指出,高校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方法单一,德育工作者队伍不稳和素质不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满意度很低,教育效果较为苍白。

    二、大学德育现状考察

    1.德育从哪里来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从哪里来?首先,从父母身上来,父母的道德品质,或者说家庭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成长以及道德境界。其次,从学校里来,学校里最主要的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们的精神塑造过程,同时,德育课程知识的传授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学生道德修养的内涵。第三,同伴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情感与精神会在同龄中传染,并迅速蔓延开来。我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并非书本,而是主要来自网络,网络以最现实,最生动的形式教育并塑造了每一个人,很多年轻人经过自己的经验和思索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们并不完全靠书本上的知识,特别是思政课上的知识,他们认为思政课程上的知识非常抽象而遥远,即不够现实和具体。《学生守则》在德育中也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学生守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警官学院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有“十不准”的规定,简单说就是不准抽烟,不准喝酒,不准谈恋爱等等。不过,要看到,不管学院的规定多么严厉,总是有些人犯规。每天课间,总有些学生跑到厕所抽烟,把厕所搞得乌烟瘴气,搞得教师也不好上厕所。喝酒也是,学院有禁酒令,但是禁而没止的事儿常有发生。谈恋爱更不用说了,学生在校园里手拉手步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还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即不可能绝对杜绝 “十不准”现象的发生。

    2.大学生道德观管窥

    个人总是被时代所局限。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总是要受个人性格、社会环境以及文化传统所限制。作为大学生,很多人已经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自己的看法。前面讲过,这种看法来自于家庭、学校与社会,特别是受网络的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年龄和见识所限,多数学生看得不远,或者说理想不够远大,看事物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不够正确,不够深入。比如,很多人认为,美德是好的,可是在实际情况下,无法坚持按照美德的要求来行事,因为他们不愿意由于美德的名声而吃现实利益的亏,功利性过强。美德也往往为少数人所拥有。与西方相比,在道德观的教育方面,国内的教育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的德育以说教和灌输为主,造成学生对德育情感与知识的把握不够深入,没有进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当然,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注重实用。年轻人,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认为,道德知识无用,哲学无用,文学无用,因为这些知识并不能带来切实的利益。但是,说起来,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才是最重要的。他的精神境界越高,他的生活越富有意义,才不会为物质和俗世所羁绊,才能够达到精神上的自由。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被生活所局限,可是,我们要有一颗在德行上永远修行的心,力求达到精神上的更为自由的境界。而美德是精神自由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现代大学德育问题及出路

    1.现代大学德育问题

    现代德育教育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道德教育方法较为传统、美德与现实的脱离以及人们对美德、或者至少是对德行德性的领悟和践行不够。从相关研究看,对大学德育的理论探讨和现实批判较多,而对实践和创新方面的思考较少。张香兰 认为,大学德育存在三种“实体”人学观,即,一,人的精神与身体相分离;二,人是单子式存在;三,“人是物”的物性人学观。在说到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的时候,张香兰在文中提到道德灌输的内容与大学生的经验脱节,后果是“或造就无责任的人或造就只对外部负责而唯独不对自己负责的人。灌输由于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决定和自由创造的权利,因而也就取消了人们担负责任的内在根据。……灌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观念。” 樊俊苹 认为,大学德育困境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滞后与缺失;二是大学德育理念陈旧,方法落后;三是德育政治色彩过浓,工具性太强。关于第一点,笔者不同意他的滞后和缺失的观点,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还是有一些成效的,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说缺失言之过重。第三点,关于工具性问题,主要是受我们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所致,中国人本来就非常注重经世致用。尹强 认为,中国大学德育之失落在于大学中缺乏真正的人文精神,而缺乏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原因在于大学自身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大学的自我异化。金雁 认为中国大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化性缺失,而文化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大学德育的工具性、泛政治化以及知性化。支戈壁 则把德育提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高度来讨论德育问题。这些探讨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给我们以很多有益的启示。我认为,要对大学德育现状有一个总体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的话,还应该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调查,包括面谈和问卷等等,通过调查,明确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德育改革和创新做好充分准备。

    2.大学德育路径探索

    在怎么进行更为有效的德育教育方面,很多学者也进行了讨论。刘晓霞、吴连勇 认为大学德育具有重要的文化调节作用。美国学者拉思斯等人认为“我们所界定的价值不是灌输得来的,它们需要自由选择。”即包括德育在内的知识必须来自经由学生自己的选择、思考和践行。与美国的德育教育相比, 中国大学的虽然开设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多数院校由于各种原因,通识教育课程中的德育作用不明显,专业课程中的道德问题没有被加以深入讨论和研究,宗教方面的精神督导作用没有美国强。而多数中国人宗教信仰比较薄弱,宗教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较少。当然,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很深,但是儒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虽然有些西方人这么认为。在路径的初始选择方面,我们已经没有选择,因为我们已经有强大的文化传统,这个传统无法回避或绕道而行。但是,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在充分运用隐蔽性教育以及多学科渗透方面,还是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方面,我们也无法与美国相比,因为我们有讳疾忌医的传统,特别是心理方面的疾病。李祖平认为 ,大学德育应该基于交互性主体理论而进行生活化,具体说来,应该:教育目标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德育载体多样化,德育评价科学化。吴昌政 认为大学德育应该以至善为理念指归,以美德伦理为价值取向。笔者认为,我们的大学德育,甚至中小学德育都是这样的,这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但是,实际上效果不大理想。在谈到大学德育发展的文化路径时,金雁 谈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关注德育的文化价值,拓展德育的文化资源,发挥德育的文化批判与选择功能,创新德育的文化传递和营造文化育德的氛围。确实,我们可以在这五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在德育的批判与选择方面以及创新德育方法上,值得在实践中加以思考和深入。张祖华,刘宣飞 探讨了德育路径的四个模块,即理想道德、人际道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在提到对策的时候,樊俊苹 谈到了德育建设的途径,即德育应该回归人性、高度重视德育实践、解决谁占主导的问题(政治思想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和构建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高校确实应该在教学和管理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德育问题,也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德育首位,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从研究相关理论,深入德育实践,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德育课程及实践,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实施和创新德育方法的实践,让德育的文化知识内化于具体的德育实践中,促进大学生在精神上成人,让德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过程,促进中国社会更加文明和道德。

    在德育大纲的总体要求之下,每个学校可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前提下,我们要提出具体的德育思路和路径,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46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