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人大事件

中新网:评论:别指望靠高校必修课来拯救汉语
【时间:2013/11/1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3年11月11日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307 次】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发争议,该校一名研究生在网上发表名为《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记者调查发现,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南京不少名校早在几年前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课。(11月10日《扬子晚报》)

    汉语言文学究竟该摆在什么位置―――是顶礼膜拜还是随波逐流?这是一个越来越让人纠结的话题。随着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汉字危机”又被旧话重提。热心的媒体,连盛世危言的“悼词”都准备好了――历史或会这样记载: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消亡于公元400年,古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消亡于公元前330年,由古代中国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消亡于公元2300年……

    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最高学府”,人民大学取消大学语文必修课,也难怪有网友直言:“让《大学汉语》退出必修课,不得不说是一种倒退。”不过,这样的“倒退”还算是轻量级的,因为人民大学素来以文科见长,没有了《大学语文》这门必修课,还有很多和语文相关的课程,也能承担人文教育的功能;倒是理工类高校也跟着将大学语文“降格”之后,恐怕就只能看各自修为。现在的问题是,仅靠高校必修课能拯救得了汉语言文学的疾患吗?

    9月8日早晨,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其新浪实名认证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这话喊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只是,汉语言的尴尬,果真是英语或课程设置造成的吗?一方面,文化本身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就像书法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总是在变化中生存与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测算,截至2013年7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9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4.4%;而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早就说过,“电脑是手写体的诅咒”。网络语言、信息手段对“大语文”的濡染,恐怕不能守旧地一律视为倒退或没落。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不被待见,不单单是课程的权重问题。诗歌没落、唱片破产,文字工具化日趋极端,诗意栖居成为奢侈与笑话的时候――怪只能怪经济社会脚步太过匆忙。这是世界在飞速发展中的症候群,算不上背叛,却有待救赎。说到底,需要社会价值体系及时转身,改变急功近利又内心苍茫的行走姿态。

    都德的《最后一课》说明一个道理:语言文字不仅有工具价值,还有文化价值。汉语与外语,不是鱼与熊掌的关系。看看这些年外语是怎么“跑得快”的,汉语就算后知后觉,也该在关键环节有所作为、而别总是在什么大学课程等边边角角上大而无当地呻吟“危机”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589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