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观点碰撞

郑剑平等:大学语文教材编撰现状研究
【时间:2012/11/29 】 【来源: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4卷第2期(P129-134)2012年6月 】 【作者: 郑剑平,李澜澜】 【已经浏览5330 次】

    本站按:本文三条注释全部有误。第一条注释的出处“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5.”,书名应该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页码应该是第98页。原话是“大学一年级普遍添设国文课程,是民国二十七年度开始的”,被改成“课程设置普遍针对大一年级之新生”,意思完全不一样了。第二条注释出处“徐中玉.关于本书的编写说明[C].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实际上“关于本书的编写说明”是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第八版的“前言”中的第三点,而且文字也错得很多,原文是“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本书总体上要求对读者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在弘扬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在精美动人的前提下,注意文学史涵盖面和名家名作;题材广泛,体式多样,每篇各有特色,整体丰富多彩;注意体现各种表现方法和写作风格;适当安排文言文与白话文、诗歌与散文、记叙与议论、抒情与说明等的比例。”引文变成“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在弘扬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而且是加了引号的。第三条注释说“2001年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增订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相比其重复率为26%,有的教材“其中各地中学讲过的课文竟然高达70%以上”,出处说是引自“教高司函[2007]38号之附件《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查无此内容。湖南会议是一次官方色彩的会议,当面批斥徐中玉教材(同时也是高教司组编教材),想想也是不可能的。该文作者是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院长、教授,当不会犯这样简单的错误,问题是否出在第二作者青年教师李澜澜身上?

    【摘  要】本文以具体教材为基础,从结构模式(教材编排情况)、篇目选择情况、具体教学内容几方面出发,分析研究大学语文教材编撰现状,提出当代大学语文教材有作品选择多元化,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以及侧重人文性、审美性与道德熏陶的特点。文章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了比较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文化素质;多元化;语文能力;实用性

    大学语文之课程,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二十七年),课程设置普遍针对大一年级之新生[1],而发展至今,我国开设大学语文的时间共五十余年(1952年至1978年因借鉴苏联之教育模式,分文、理单科,故大学语文在此期间停设)。随着八十年代高校教育复兴、大学语文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大学语文这一学科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教材的编写随着大学语文这一学科建设的进步亦呈现出整体水平上升的趋势。自1981年徐中玉教授第一版《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并投入使用至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有近2000种之多,现用于教学的约400种左右。就整体而言,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数量日趋增加,内容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色,给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足够宽阔的选择空间。鉴于此,笔者搜集了自1981年至今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语文教材210种。这其中,有使用率极高、占市场份额30%、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的徐中玉版《大学语文》(第八版);有名列“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重点项目的陈洪版;亦有全国唯一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的王步高版。笔者对这众多教材的选文、编排、内容、侧重、结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思考,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与研究我国大学语文教材现状,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笔者所搜集的210种教材之出版年代的基本情况如下:上世纪八十年代 8 种、上世纪九十年代 8种、2000年5种、2001年5种、2002年8种、2003年8种、2004年16种、2005年38种、2006年38种、2007年27种、2008年29种、2009年14种、2010年6种。笔者在本文中所作之研究,即以这210种教材为基础。通过综合比较与分析,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呈如下发展趋势:

    一 以培养高校学生文化素质为主,注重人文性、审美性与道德熏陶

    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就作品编排情况而言,大体有四种情况:第一,以文学史为序,按时代先后排列作品,或不分章节全书拉通,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第一部《大学语文》教材徐中玉版,此版本以先秦《诗经》为始至近代闻一多《一句话》为止,共选作品98篇,未分章节;或按时代、朝代分章节,如彭光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大学国文》,此版本按时代为标准,分为先秦国文、两汉国文、魏晋南北朝国文等七章;第二,按文体分类,如王季思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之《大学语文读本》,此版本按作品之体裁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诗词部分、散文部分、戏曲小说部分;第三、在作品编排中,兼顾文学史与文体分类,如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大学语文》,此版本将全书分为《诗经》、先秦散文、屈宋、秦汉文、汉魏诗、汉魏六朝赋、六朝文、六朝诗、初盛唐诗等35个部分;第四,按主题、尤其按人文主题分单元,如徐中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大学语文》;此版教材十分突出的强调了《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育中的作用,按照作品实际内容特色将作品分为九个单元:人格修养、人生态度、爱国精神、军事政治、亲情友爱、爱情婚姻、登临怀古、山水景致、写作论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不同时期教材编写的作品编排情况有不同的侧重,体现了不同的编写原则,也有着不同的优点,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10种教材之作品编排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05年之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基本以文学史为序或是按文体分类为主。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八部作品中,有三部以文学史为序,四部按文体分类,没有两者兼顾或按主题分章节的教材出现,也就是说,以文学史为序与按文体分类的教材数量占87%以上。接下来的几年中,教材的编写基本遵循了这一比例,这两类教材始终占据大学语文教材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按文学史发展顺序编写教材是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方法,大学语文针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这样的编排方式有助于系统梳理文学史的主要脉络,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与主要风格;以文体分类分章,有利于学生具体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对于写作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知识性、实用性很强。以文学史发展为序或以文体分类的方式统合所选作品的编写特色是上个世纪至本世纪初大学语文注重普及传统语言文化、注重基础知识、注重教材实用性的编撰目的的体现。这样的优势被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们所重视,因此,既使在2009年所搜集的14种教材中,仍有4种按文体分组;2010年搜集的6种中,有2种以文学史为序。

    1996年徐中玉教授主编《大学语文》是第一部按主题组元的大学语文教材,开大学语文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先河,有着较大的影响,而这一教材编撰原则被广泛接受与实践则是自2005年始。2005~2010年按主题分类编排作品的教材所占比例如下:21%、32%、30%、38%、50%、67%,可以看出,此类大学语文教材数量愈见增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文学史为序和按文体分类的教材所占比例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情况而言,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市场的重心已基本转移。教材的编写也体现出“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在弘扬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2]的编撰目的,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注重人文性、审美性与道德熏陶,与上个世纪与本世纪初侧重普及语文基础知识、注重实用性、主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编撰原则多有不同。

    二 作品选择多元化,兼顾古今中外,注重时代性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大部份大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由各类文学作品组成,因此,编撰者对于作品篇目的选择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的编写目的,所选篇目的时代与地域体现了编撰者的眼光与所编教材的针对性,体现了时代对大学语文这一课程的要求,也体现了大学语文这一课程对受众——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理工科类学生的要求。

    就具体而言,笔者在所搜集的210种教材中选择了自1981年至2009年有较大影响力与代表性的13种与2010年最新出版的4种,将每种教材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近现代、当代作品,海外作品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对比,详见表2:

表2 17种教材之篇目选择比例

    由徐中玉教授所主编,1981年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一版)共选作品98篇,入选作品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主(85篇),近现代作品相对很少(13篇),且完全未涉及当代与外国文学作品。这版教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大多数高校所采用,且重复再版多次,它的影响力与代表性是显而易见的。就上表而言,此版《大学语文》在作品的编选上有着明显的侧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占所选作品的87%,近现代作品占13%,无外国作品与当代作品;而1999年王步高版《大学语文》和2002年彭光芒版也基本遵循了这一模式,古代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据绝对重心与优势,分别占 81%、79%,近现代、当代作品占19%、21%,无外国文学作品入选。从中可以看出,上个世纪大学语文课程设立之初,教材在作品编选时选择的范围较为固定且狭小——入选作品集中在中国古代与五四前后,教材主编者旨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目光集中在古代传世经典作品上,忽略了范围广阔的域外文明,也忽略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当代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进入21世纪,对于大学语文这一课程有了新的要求,这种情况逐渐产生了变化。笔者所选择比较的这十七种教材中,2005年以后出版的14种无一例外都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近现代、当代作品,海外作品这三类作品的入选,虽然所占比例各有不同,但毕竟作品选择的范围大为扩张,作品选择的多元化基本形成;2005年钱理群版、2007年陈思和版、2009年黄伟林版、2010年莫道才版、蔡翔版教材古代文学作品所占比重甚至低于现当代作品,这一现象说明很多学者在编撰中进一步关注教材的时代性,关注大学语文与当代文学之联系。

    就总体而言,1981-2010年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作品编选具体情况,可详见表3:

表3 210部教材作品编选情况

    从表3可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出版的教材中,有88%的教材编选了古代文学作品,有50%的编选了近现代、当代作品,只有 25%的编选了海外作品。可以说,在当时大多数教材的编撰者都把目光放在中国古代文学之上,忽视了外国文学,也忽视了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当代文学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上个世纪大学语文初兴之际,这门课程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为主,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对母语的学习了解,改变工科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缺失和以母语进行表达与写作能力不足的现象为目的,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逐渐得到改变,2000-2010年,编选近现代、当代作品的教材所占比例全部在 80%以上,03、04、07、09、10 年甚至达到100%;编选海外作品的教材所占比例全部在50%以上,2009年甚至达到93%。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视依旧(绝大部份教材都编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占比例仍然远远在编选现当代文学或海外文学的教材之上)的前提下,这些变化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编辑者目光更加宽广,作品选择也呈现多元化趋式,对于教材受众(高校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只是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基本知识,而是兼顾古今中外,开阔眼界、提升素养,且注重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时代性。

    三 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听说读写并重,实用性进一步增强

    语文其实是一门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通过对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受众宏观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掌握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而且要培养并提升学生读写与口头表达的能力与素质。自1981年大学语文课程开设至今,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对于这一教学目的的理解与把握也是逐渐形成并付诸实践的。具体情况,可见表4:

表4 210部教材之具体教学内容

    从表4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应用文写作的重视是逐渐加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所搜集的八种教材中,仅有两种涉及应用文写作,而且这两部教材所涉及之应用文写作知识并非在教材正文,而是在附录中出现;九十年代到2004年涉及应用文写作的教材亦只有寥寥数种;2005年以后这一情况明显改变,2005~2010年应用文写作以正式内容的形式出现的教材占总数比例分别为21%、· 132·21%、41%、45%、36%、33%,在其中,大部份教材是将应用文写作单列一个部分与以文选为主的阅读部分并列,如尹少荣主篇、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大学语文》就将全书分为上下两编:《阅读鉴赏》与《应用写作》;又如张铭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大学语文》也是将教材分为两部分《中国文化基本素养》与《汉语应用基本能力》;类似的版本还有陈淑梅版《大学语文》(2007)、杨千忠版(2007)、杨大方版(2007)、韩烈文版(2007)、周欣版(2007)、吴满珍版(2007)、倪新生《大学语文与写作》(2008)、潘艳丽《大学应用语文》、姜山秀版《大学语文》(2008)、何锡章版(2008)、甘筱青《大学语文读本》(2009)等等。这种教材编排形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编撰者们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相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教材以按文体分章分类的形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言,专列一部分针对高校学生写作能力、尤其应用文写作能力进行培训与提升,进一步体现与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

    除书面表达能力以外,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关注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1981-2002),笔者所搜集之教材中竟没有一种涉及“演讲与口才”。2003年开始,才有大学语文教材表现出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关注。至2007年,相当数量的教材开始将提升高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内容放在与阅读文选、语文基础知识、应用文写作同样的高度。如罗玉成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在2007年出版的《新编大学语文》应教材分为三编:《语文常识》、《文学经典解读》、《技能训练》;郭永朝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大学语文》也将全书分为三篇:阅读、写作、口语训练;类似的版本还有陈玉苹版《大学语文》(2007)、马秀萍《新编大学语文》2007)、齐森华《大学语文实用教程》(2008)、麻友平《大学语文能力教程》(2008)、黄高才版《大学语文》(2008)、黄美玲版(2010)、谢卫平版(2010)等等。

    大学语文教材在编撰中对书面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视,体现出当代社会对大学语文这一学科的要求:在充分进行阅读训练、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视应用文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语文素质与综合能力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四 总结与思考

    通过前文的梳理与分析,比较上个世纪课程设立之初教材编写状况而言,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就教材内容而言,从单一的进行经典作品的阅读训练、普及传统文化与语文基础知识发展,到注重语文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语文教材由于内容与教学方式与高中语文太过相似而被讥讽为“高四语文”,缺少“大学”自身的特点,不够重视素质与能力培养则是其原因之一。这一情况自本世纪逐渐得到改变。从近几年出版的各类大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在教材编撰上有这样的共识:传播知识并不是大学语文的目的,大学语文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于提升大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表达(口头与书面)的素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这样的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

    其二、作品选择的范围更广,当代大学语文既不放弃对古代文学的关注,也兼顾时代性,注重教材的编写与时代同步;既重视本土文化与母语经典,也将目光放得更宽更广,涉及域外作品的比例越来越重。上个世纪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之初,教材在作品的编选上范围太过固定与集中,对于传统经典太过执着,导致作品篇目与初高中语文存在大范围的重复,如2001年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增订本)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相比其重复率为26%,有的教材“其中各地中学讲过的课文竟然高达70%以上”[3]。当代大学语文教材大多尽量避免这一状况,在编选经典名著的同时,也尽量选择能体现时代风貌与现实特色的当代作家作品,如安红霞主编《大学语文》(2010)就选入了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韩寒《杯中窥人》、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等作品。作品编选的多元化,是编撰大学语文教材的学者们正视时代、正视现实、正视历史要求的体现。

    其三、从以传授具体知识、描绘文学史发展脉络为主发展到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在教材编撰原则上体现为注重人文性、审美性与道德熏陶。这一倾向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标准安排结构、划分章节,前文详述,不再赘言。其实,这样的结构编排方式虽然突显了当代大学语文学科定位,相比单纯的传授具体知识而言明显进
步,但仍然有其缺陷:以主题为标准安排结构消解了教材对文学史发展脉络的系统呈现,模糊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实不利于高校学生明晰我国古代文学之概况与掌握具体知识。关于这一现象,有相当部分的教材以附录“中国古代文学史概论”、“中国文化简介”以及相关文化语言知识的方式进行补充,现在看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兼顾之
法。

    我国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从强调语文基础知识走向知识与能力并重,从以传统文学为主走向兼顾古今中外,立足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注重人文性、审美性与道德熏陶,相对过去而言,有着明显的进步与提高。然而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广大同仁的不懈努力与不断创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也会在今后的努力中逐
步走向完善,走向新的成就与辉煌。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5.
    [2]徐中玉.关于本书的编写说明[C].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3]教高司函[2007]38号之附件《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责任编辑:胡金频)

    作者简介:郑剑平(1963- ),男,四川西昌人,西南科技大学文艺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及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685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