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文章选登

李醒民:“五四”之际再话弘扬科学精神:理性和实证精神是支柱
【时间:2012/10/26 】 【来源:人民日报 2010年05月04日 】 【作者: 李醒民 等】 【已经浏览4584 次】

编者的话

    科学和民主,是五四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在这两面旗帜指引下,中国人民的思想有了很大解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为中国人民反抗压迫、实现民族解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今天,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所倡导的科学和民主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五四运动纪念日之际,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了这组文章,围绕怎样认识科学精神、如何在新形势下弘扬科学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柱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李醒民

    科学精神是伴随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思想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行为观念层次)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它主要生发于科学信念、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并在科学活动和科学建制中得到实践和发扬光大。
       
    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的展现和延伸,它反映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是科学的根本和灵魂。通过科学传播、科学学习、科学训练、科学研究等,科学精神能够内化为人的科学心态即科学的心智框架、科学的心智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良心,外化为人的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社会的科学心理、科学风气。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的自主意识、价值取向、精神气质、认知模式、道德律令和行为准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也是大多数人能够领悟和习得的精神。
       
    把握科学精神,需要了解它的内涵或构成要素以及它的整体结构。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为起点。追求真理乃至“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原始公理”和“绝对命令”。所谓真理,就是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有机统一。
       
    在科学中,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是实证的和理性的道路,即实验的检验和理性的审查。这是因为,真理是已经或即将被实验或经验证实或确认的命题——已经被证实或确认的就成为所谓的相对真理,即将被证实或确认的可以称之为潜在真理。真理还是合理性的命题——不仅合乎人的理性,而且与其他合理性的理论相容。于是,由追求真理的逻辑起点引导出科学精神的两大支柱——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
       
    科学基于事实,科学实验是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的最终源泉和最高检验标准。凡是不能通过实证的东西都不能算做科学,都将被暂时排除在科学的大门之外。因此,简而言之,科学即是实证科学。这就是科学的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证精神使科学有别于其他知识体系或观念形态。科学的实证精神的真谛是: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在结局和起源上都是实证的,基于事实是科学方法的特征。
       
    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另一支柱。这是因为,科学具有双重性质:经验性质和理性性质。前者以可检验性和预言能力为特征,后者以抽象性和简单性为特征。科学是理性的代表、理性方法的典范、理性精神的用武之地。科学涉及的空间、时间、质量、相互作用、宇宙或自然的规律和图式等,都隐含在物质的深层结构中。这些对于感官来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理性或理智却至少可以部分地把握它们。因此,科学是而且必须是理性的或合理性的。理性精神促进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科学的发展又促进了理性精神的发扬光大。
       
    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理性精神各自代表了科学中的经验论和理性论的要素或倾向。它们虽然有所不同,但在科学中却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理性精神两大支柱并非孤立地耸立在那里,而是与其他次生精神或衍生精神并存,如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进取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等。科学精神的这些要素,既集中体现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又提高了人的精神世界。


科学精神首要的和基本的内容是实事求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申

    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求真”、“求是”。科学精神就是为了追求真理而需要的精神。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更不弄虚作假。

    在科学研究中,所谓实事,不仅是确切的事实,而且是全面的材料。仅仅根据片面材料,甚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结论。所谓求是,就是在全面、可靠的事实材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因此可以说,科学精神首要的和基本的内容就是实事求是。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得陇望蜀”,是人类的本性,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科学知识不仅是确切的,而且是发展的。当前是可靠而确切的知识,过一个时期就可能显得粗糙甚至错误。必须有新的知识出现,才能把人类的认识推向前进。否则,人类的认识就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整个社会也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知识更新的过程,不是抛开旧知识、完全从头开始。从古到今,那些进入科学系统的知识不论后来看起来多么荒谬,都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而是知识进一步发展、人类进一步前进的基础。新知识也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去拓展广度、开掘深度、提高精度。这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其结果是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质上的提高。进取精神和创新不同,因为科学是认识活动,其目的是发现而不是创造。创造是技术活动。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技术的创新尤其重要。所以,对于技术活动必须提倡创新,这样才能实现更大发展。

    人类更新知识,原因在于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不满足,也就是不信任或者不完全信任。科学和宗教不同。宗教要求信仰者完全信任它的教义,不能有任何怀疑。但对于科学,只有不满足于已有,不完全信任已有,对已有有所怀疑,才能不断进取。因此,有人把怀疑精神看作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怀疑不是科学的目的,而仅仅是获得新的更加确切的知识的前提。所谓“怀疑一切”,只是进取心的强烈表现,或者这个“一切”所指的仅仅是有限的事件,而不是面临的所有对象;被怀疑的也只是已有知识中的某些错误、某些过时的部分。对于那些仍然适用的或者尚无根据加以更改的,则不宜怀疑、不能怀疑,并且应该在这种知识指导下工作。所以说,怀疑精神实际上是面对旧知识时所需要的科学精神的一部分,而不是科学精神的全部。

    正是因为怀疑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对于被怀疑的对象,要根据尽可能全面的事实进行合理的推论、分析。怀疑成立,就要得出新的结论;怀疑不成立,怀疑本身就要被否定,并重新肯定原有知识的正确。在这里,比怀疑更重要的仍然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科学不受重视的时代,弄虚作假的现象也不多。随着科学作用的增强和地位的提高,科学成为一项获利的事业,弄虚作假的事情也就多了起来。于是,怀疑的对象就不仅仅是旧知识,而且还有新成果。人们要求新成果发现者提供可靠的事实,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合乎逻辑的推论。这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格说来,各种对于科学成果的检验制度、评判系统和学术争论,也都是怀疑精神的表现。科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得新的更加确切的知识。为了这个目的所需要的工作精神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进取精神、怀疑精神都是实事求是精神在不同情况下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表现。


科学研究须遵守科学规范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任定成

    近年来,一些学术抄袭、造假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类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既有道德方面的,也有机制方面的。就科学本身而言,还有一个科学研究是否遵守科学规范的问题。科学规范是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持有的一些共同信条。这些信条涉及科学知识和科学建制两个方面,是科学家判断什么是科学以及怎样获得科学知识的标准。

    科学知识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可检验性。也就是说,科学的命题可以出错,但不可以不能判断真假,不可以不能检验。这里所说的“检验”,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项决定、某个约定、某些人的意愿和利益,而是对照经验进行的。经验就是通过直接观察或者实验所描述的现象。有些判断是普遍性的命题,不能直接与经验对照,但可以将由之推出的特殊命题与经验对照。在可检验性的要求下,科学发展出很多严格的检验方法。

    科学命题要具有新颖性。从理论上讲,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应当是为了解决人类从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凡是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都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科学研究不同于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成果的细节一般不能公开,但科学研究成果必须向全人类公开。技术水平可以区分是世界第一还是第二,但科学只有世界第一而没有世界第二。人们可以研发运载火箭技术,却不能再去发现牛顿定律。

    科学知识要具有相容性。所谓相容性,就是提出的新见解能够与此前已经存在并且没有发现错误的科学认识相一致,至少是不矛盾。如果二者之间出现了矛盾,就要进行深究,看看到底是新见解有问题,还是既有的科学认识有问题。科学发现不仅要具有新颖性,还要满足相容性要求。许多所谓“重大科学发现”不被科学界所接受,原因之一就是它们不能满足相容性要求。科学革命不是推翻以前的一切认识,重大科学成就并非一定要推翻以前的科学认识。

    为了保证科学知识符合上述要求,科学家们逐步建立了一套建制规范。

    第一是普遍性。一个见解是否为真,不在于它来自哪里、出自何人之口,而在于它是否经得起批判性检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宪法都规定,进行科学研究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力,科学研究向一切有能力的人开放。一项科学研究的成果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通过了专家组的论证,得到了某种级别的奖励,并不意味着这项成果就一定为真。虚假的研究和不严肃的研究可以骗过一时和一些人,但不可能永远骗过所有人。骗得的荣誉越多,被普遍性规范惩罚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是公有性。一项科学发现完成后,除了发现权,就不属于发现者本人了,而是属于整个科学共同体以至全人类。科学成果做出来以后,就必须公之于众。这除了科学成果要接受科学共同体的批判性检验、满足科学知识的相容性要求,也是科学的公有性要求使然。科学成就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每个取得科学成就的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同样,新的科学成就又成为后人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第三是无私利性。无私利性并不是要求科学家不为自己谋利,也不是对自私的科学家的道德批判,而是指在科学活动中有一套制度把科学家的私利从科学成果中剔除掉。我们不否认科学研究的成功有可能给研究者带来较高的报酬、更受尊重的地位等,但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有一条要求,就是利益无涉。所以,许多严肃的科学刊物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就申明,自己的研究与所涉及的相关机构没有经济或者其他利益上的关系。

    第四是有组织的怀疑。这个要求是指科学知识不论来自哪里,都需要经过批判性检验和考察,才能被接受。我们平常所讲的不迷信、不盲从、不因人废言、不惧权威、坚持真理等,多少都含有这条规范的意味。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3986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