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家谈

解非:从大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低下再谈大学语文课的构建
【时间:2011/11/22 】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第31期(11月) 】 【作者: 解非】 【已经浏览3418 次】

    【内容提要】: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惟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必备素养、本国语言

       
    查尔斯·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惟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他说的这个“惟一”可一说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共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长期以来大学母语文化教育以及大学生母语文化素养低下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了,也已经在战略层面上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大学语文教育事业与中华民族面临的文化复兴伟业息息相关。
       
    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考课,也是为培养和检验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学术性、学理性很强,大学语文必须是大学的语文,语文本位,大学定性。要体现独特价值,创新性、原创性体现在精神资源、心灵开发、激发学生能力性。通过教学手段,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有新的思路、探索。大学语文不仅给学生“一杯水”,而是要给学生“一条河”,提倡在知识层面、学术观点、学术视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多元与开放。并以纯文学、系列化、立体化、大容量的教材建设为中心,以提升语文教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 
       
    汉语和汉字重意义这本来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将语言学变为一门科学,从解构主义的立场看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应当从汉语现象出发,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王力说:“各种具体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共同性,因此世界上的各种语言的语法也是具有共同性的。”可见,对一种具体的语言来说,人类语言的共性固然重要,但各自的特点是更值得关注。文学语言更容易展现一种语言的民族特点。语言学十分重视口语,重视语音中心主义,重视共时描写,其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独立。启功的《汉语现象论丛》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自主创新做出了贡献。摆脱了从语言理论出发到汉语中寻找汉语规律的模式,坚持从汉语语言现象的实际出发去研究总结汉语自身的结构规律。从对一些具体汉语现象的观察中,分析归纳出若干条汉语规律。
       
    中国语言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这些是我们继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础,比如立足于应用,注意古今汉语、文言白话的等。文学语言,一般是指语言的描写能达到生动、形象、具体,饱含情感、气氛浓郁、情调突出、节奏有致、色泽自然、气韵充盈、形神毕现等等。文学语言必须进入语境,我们才能了解它的历史的美学的意义。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到底是什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很多语文前辈、学术大师都教过,如梁启超、闻一多、沈从文、郭绍虞、朱东润、朱自清、吕叔湘等,我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母语学习,而且母语学习是每个公民的终身义务,不能说小学、中学学过了大学就不要再学,只要你还是一个中国人,就要终身学习自己的母语。古语说的好:“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大学语文则要学习母语中最高雅的内容。把语言、文学看成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通过语言、文学载体讲文化,通过文化讲解文学与语言,以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质。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是个体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简称之为“半意识的言语能力”。它的性质即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语言的感知归根结底是人的认知结构对言语的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是一个巨大的语义场,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总是以表象和词的形式保存着,在读--听之间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在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悟性”“审美”即语感。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
       
    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它使语文读写教学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更重要的意义,而读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宁:《汉语现象和汉语语言学》∥《汉语现象问题讨论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2,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3,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10/7/4版
    4,殷显耀等主编的《新教学方法》,吉林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
    5,王力.:《王力文集》第16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6,启功:《汉语现象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60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