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百科 > 人文通识

刘梅:通识教育理念辨析
【时间:2009/10/18 】 【来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6期2007年12月 】 【作者: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高教所 刘梅】 【已经浏览4880 次】

    [摘 要] 通识教育是近年来中国教育界的热点问题。尽管有关通识教育理念方面的论述较多,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文章将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创新教育、职业教育、全球化趋势等范畴进行比较和分析,较清晰地厘定了通识教育理念,有助于深化通识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教育理念; 辨析


  通识教育亦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常指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共同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施以全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它是一种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的教育理念,是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代表了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走向。现代通识教育起源于美国,已历经百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多元模式发展格局,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对美国模式的翻版。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中国大陆与港台地区的一些专家学者在对国外和港台通识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的基础上,将通识教育理念重新引入中国大陆,使得中国大陆“通识教育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悄然兴起,逐渐成为中国高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热点,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通识教育是舶来品,中国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着诸多曲解甚至误解,导致实践中出现以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代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割裂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视通识教育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而一般普通高等院校远离通识教育等种种偏差,因此,仔细辨析和认真厘定通识教育理念,扫清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有助于推进中国通识教育健康发展。

一 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总体认识

    通识教育理念被引入中国大陆以后,中国教育界的认识是从不同角度对其诠释而展开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一)通识教育虽是非专精化和非职业化的学习,然而却是所有受过教育的男女应有的共同经验,通识教育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得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将其现在生活中的丰富文化遗产、现实社会中的可贵经验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1]

    (二)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既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更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次,它也指教育内容,即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那部分内容;第三,它还指一种教育模式,是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则包含有教育理念的先导、一系列教育制度的支撑、以及相应的教育内容比例和结构、教学方式和方法。三个层面之间彼此作用,相互影响。[2]

    (三)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3]

    (四)就其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

    (五)通识教育是培养社会精英的理性和心智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对抗大学实用化的策略。通识教育核心命题是“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一部分什么样的人”,基本要素是:人与社会、教育与大学。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教授在回应许多校长对通识教育的“求教”时,说:“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进行革新的催化剂”。以复旦的实践来看,王生洪教授最大的体会是通识教育体现着学校的多样特色,并没有固定模式,但却是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的回归。[5]

二 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理念内涵的认识误区

    中国由于缺乏通识教育的传统,没有成功经验和模式,专业化教育模式影响深远,又适逢改革开放深入、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转型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加之世界通识教育自身仍处在不断完善之中。因此,对通识教育理念内涵的诠释乃成为通识教育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相关方面的论述很多,但缺陷也十分明显。当前,中国大陆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通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其重心在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于是有学者将素质教育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继而将通识教育看作是大学教育的一种补充,大学教育的核心依然是以理工科为主的专业教育。如国内学界往往将素质教育理论研讨会与通识教育理论研讨会合并举行,一些综合性大学将普遍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通选课等同于已经开始实施通识教育。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人们一般认为通识教育既然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一个范畴,于是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长期处在两者孰重孰轻的争论之中,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大学普遍以专业教育为主,忽视通识教育,进入21世纪,在呼唤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专业教育的弊端普遍受到人们批评。过去以来,在大学教育教学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十分突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互不兼容,通识老师与专业教育经纬分明。其实,通识教育所指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并不是对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排斥,而是指对特定专业和特定职业的非指向性,通识教育要求将专业教育融入进来。

    (三)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部分。在对国外的大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考察中可以发现,通识教育科目都是集中在大学教育的前半期,很容易导致人们简单地认为,通识教育的课程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部分。其实,通识教育的内涵和覆盖面要比专业教育宽广得多,其中只有一部分是专业教育的基础部分。随着复旦学院模式的出现,跟风现象将会日渐突出,教育界应防止将大学教育从形式到内容上严格分段进行,注意教育的连贯性和通融性。

    (四)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割裂。教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本科院校的事,高职院校学制短、职业性强、实践性、学科专业单一、师资缺乏,学校没有必要更没有条件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这就导致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其教职员工能够认识到通识教育重要性的很少,能够主动实践通识教育的更是寥寥,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中明确提出要实行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仅顺德职院一所。

    (五)通识教育与一般本科院校分离。有人认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培养精英型学术型人才,本科生大部分都升研究生,故有必要在本科阶段搞通识教育,而一般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应用型人才,实行通识教育没必要也不现实,导致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对实行通识教育没有兴趣,更不积极。纵观全国一般本科院校,明确提出并在实践通识教育者尚无。

    (六)通识教育课程就是全校公共课加自由选修课。由于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因此,将通识教育课程等同于全校公共课加自由选修课的现象十分普遍。事实上,判断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依据在于课程的目的,而不是在于课程的形式,同时通识教育课程,从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实施过程、结果评价应该有一整套体系化的结构,如果仅从课程的形式上判断会导致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分离,甚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容也会互不相干,最终导致课程内容的支离破碎。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通识教育理念尚存在诸多模糊认识或者说是认识误区,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深入辨析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三 通识教育理念辨析

    (一)通识教育是对古代自由教育的现代化改造和提升

    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自由教育思想,亚氏认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应受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而不是为了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耶鲁大学在1828年发表了耶鲁报告,其内容是维护古典语文教育,排斥现代语文及职业性实用学科,轻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发展了这种思想,在其所著《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指出自由教育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功用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大学应该传授完整的知识。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由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提出的。[6]通识教育虽然源于自由教育,但两者有质的区别,首先,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而不象自由教育那样仅仅是少数学生的特权;其次,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或贬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互相合作、互相补充的;最后,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备,力图通过科技与人文的深刻对话,达到沟通、整合的目的,而自由教育对专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持反对、蔑视的态度,以人文学科作为大学教育的唯一内容。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高度一致

    专业教育指的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从人文教育中分离出来的。按专业实施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较难厘定。有专家指出,通识教育自从其诞生以来,就一直与专业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体现出矛盾冲突与互动发展的特征。[6]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照搬苏联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模式,形成了过度化的专业教育体制,造成了人才培养方面的严重缺陷,加深了人们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对立化认识。人们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是对高等教育专业化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7]目前,大陆学界理解的通专关系有三种观点: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体现教育的本质和使命,而专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两者不仅不对立,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三)通识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提高

    中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经历了一个发起、探索和推广提高到深化的过程,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教育界的普遍响应。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通识教育发起于素质教育的过程来看,很容易导致人们将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朱九思即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解决了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两张皮”的问题,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只有实行了通识教育,才能真正地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事实上,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既有相异之处,也有相通之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之片面性而提出的,通识教育是对自由教育进行现代化改造和提升的一种教育理念,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提高。

    (四)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目的之一

    中国素质教育的缘起主要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过度的科学主义和工具主义,教育界提出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目的在于有效避免“单面人”现象。人文教育在英语国家又称自由教育,是以文史哲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是“为人”之教育。[8]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培养独立的人格意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高尚的趣味和情操、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人文教育对应的是科学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之一。

    (五)通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教育来培养,教育模式是否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教育是否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尺度。通识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识教育的内涵本身包含着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创造性、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及独特的个性品质等,而这些正是通识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所倡导的。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人才提供了道德保障,其强调的知识整合、视野拓展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其注重的能力、方法训练有利于启发创新,其蕴含的“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人才的个性发展。[9]因此,教育界已经有人开始呼吁: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10]

    (六)通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和灵魂

    通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全人”,通识教育观反对将大学办成专业的职业训练所,但大学教育又不可回避职业教育问题,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更以满足职业需求目的为其突出特征。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邬大光教授认为:具有人文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加需要人文教育。因为在我国,高职教育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系统,且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主要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与综合大学相比人文环境较弱,以至于出现了人文教育的“盲点”。高职教育虽然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但是,专门人才的内涵不仅在“专”而且在“人”上,在科技高度发达,智能化机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生产领域的今天,高
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一批批高级技术人才,也在于要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而这种良好的公民素质就需要由专业以外的人文教育来完成。[11]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自2002年以来率国内高职院校之先,首推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该院院长陈智教授认为:大学如不重视解决大学之过度“专门化”“技能化”“工具化”倾向,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和整个社会的庸俗化。[12]

    (七)通识教育必须迎接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和特征越来越明显,通识教育与全球化问题已开始引起教育界人士关注。中国台湾通识教育专家黄俊杰教授指出:全球化潮流中,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逻辑的主导下,台湾地区社会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更日甚一日,台湾高教快速接受市场经济价值的主宰,大学院校成为职前训练所,学术研究与市场价值密切挂钩而形成所谓的“学术资本主义”,产业界也强烈要求大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服务。他认为,全球化时代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有三个:一是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大学本土文化资源之拓深问题;二是科学与人文的断裂,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对大学教育的冲击,大学成为职业训练所,大学主体性之重建问题;三是经济发展、贫富鸿沟与大学的社会责任。[13]笔者认为,中国
大陆已经融入全球化潮流,台湾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共性,黄俊杰教授的警示值得我们深思。

四 结  论

    通识教育理念内涵是丰富的、多维度的。通识教育是对自由教育的现代化改造和提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通识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落实,人文教育是通识教育重要教育内涵和目的之一,通识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现代职业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灵魂和统帅,通识教育必须迎接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当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由于存在着诸如中国缺乏通识教育根基,功利主义传统强大,专业教育模式根深蒂固,现代性特征日趋明显,中西学之争由来已久,政策导向和评价机制偏位,教育资源匮乏,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的职业训练特性异常突出等众多因素,人们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远未结束,通识教育从理念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从制度到措施必将经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李曼丽认为:我国过去通识教育的进程,是一个由“政府与文化精英主导的共识诉求过程”,中国当下的通识教育改革话语交锋,则是精英们说着精英理解中的通识教育,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人员做着自己能够做到的通识教育,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故“共识诉求”过程未达成真正的共识。[14]由于中国是一个强政府的国家,高校办学自主权有限,因此,当下实施通识教育,主要靠政府提倡、推动和指导。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以及高校联盟将会成为实施通识教育的真正主体,而目前,以政府为主、高校及民间为辅的通识教育推广格局将会长期存在。笔者认为,中国通识教育的未来走向,首先要看政府的态度,积极的政府应该出台促进通识教育实施的政策法规,从国家、地区等宏观层面建立通识教育制度;其次,取决于高校及民间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和实践,在高等教育界、高校内部形成实施通识教育的条件和氛围;第三,取决于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等关系。展望中国通识教育的明天,我们可以预计:通识教育将引领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将更多地得到来自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通识教育模式多元化和发展不平衡状态将长期存在,借鉴和创新将是中国实施通识教育最便捷的路径。笔者认为,在逐渐澄清对于通识教育理念之模糊认识后,通过制订出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鼓励性政策法规、建立一个多层面互联互动的通识教育推展组织体系、培育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一套示范性强适用性
广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等途径,中国通识教育实践必将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2]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三个层面[J].复旦教育论坛,2007,(1):24-29.
  [3]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
  [4]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34-36.
  [5] 沈祖芸.通识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07-19.
  [6] 祝家麟,陈德敏.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冲突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6):17-19.
  [7] 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7):71-84.
  [8] 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张汝沦教授在上海经“世纪人文论坛”上的讲演[N].文汇报,2005-08-07.
  [9] 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 2007,(1):97-101.
  [10] 石美萍.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D].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5.
  [11] 陈 智.人文教育是现代的根基[N].南方日报,2005-02-02.
  [12] 陈 智,黄少平.通专结合:高职教育发展之路[N].南方日报,2004-11-23.
  [13]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以台湾高校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43-49.
  [14] 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大教育评论,2006,(7):86-99.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梅(1967-),女,湖南浏阳人,中南大学高教所硕士研究生,湖南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61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