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观点碰撞

叶奕翔:大学语文不是娱乐节目
【时间:2009/5/3 】 【来源:粤海风 2008年第五期(新编68期) 】 【作者: 叶奕翔】 【已经浏览3917 次】

    有一种说法颇有市场,这种说法认为: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头悬梁,锥刺骨”不值得宣传,因为那会吓走我们的学生,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快乐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诸如此类。听起来很有道理,仔细分析则不然。在我看来,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一头一尾是快乐的,中间则是“痛并快乐着”。在其起始阶段——如幼儿园、中小学——的确要重视趣味性,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当学习进入了很高的境界时,也是快乐的,此时的快乐是自我感受。大学处于求学历程的中间阶段,大部分人在此奠定今后赖以为生的专业基础,以及为人处世的人格素养。在这个阶段,学习应该以思考的深广度与创新性为追求。思考、创新要付出心血,并不总是快乐的。如果知识和思想都像上网玩游戏那么有趣,就遍地都是学者和思想家了。大学生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学有所成。关于学习,王国维有过一段广为流传的论断:

    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只有到了第三境,才能感受到难以言表的愉快。而能达到第三境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学习的艰辛乃至痛苦就是难免的。大学阶段的学习,只能算是进入第一境的导引。大学老师要在讲课的方法上下功夫,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没错的。但是我以为,对于大学课堂来说,吸引学生的关键,不在于“方法”的新颖和有趣,而在于教师的对所讲问题的见解——他要能提供有吸引力的观点和思想,以及教学内容本身的创造性、多元化和丰富性——很简单,他所面对的不是三岁的孩子。

    我曾多次参加广东省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这些研讨会上,教学方法总是成为讨论的重点,甚至唯一的话题。我们应该对此进行反思。方法是“技”,内容是“道”;方法是“用”,内容是“体”。重“方法”轻“思想”的所谓“快乐学习”,实际上是重技轻道,重用轻体。这在大学语文这门课中并不少见。《论语》和《庄子》是有趣的,但其有趣首先不在于用了什么“新颖”的教学方法来讲,而在于文章本身的文采、思想、精神,以及讲授者的视角和眼界,不可本末倒置。如果单单靠“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那么最适合作大学语文教师的,是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不少同学听了大学语文,感觉和高中语文区别不大。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中语文强调趣味,大学语文还是强调这东西,这样一来,不会让学生感觉似曾相识么?大学语文的不同,在于思想的深入与视界的广阔,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方法和趣味的时候,忽视了思想本身的深广度,没有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大学语文,应该引领学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感受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大学语文并不是专业课,也没有实用性。作为一门公共课,它的受重视程度又远不如英语。在有些高校,大学语文甚至不是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是任选课。这门课在很多高校处境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趣”成为大学语文吸引学生的首选。如果长期没有人选修,这门课就面临着被取消的危险。于是,教师们被迫挖空心思,花样不断翻新。大量的心思花费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教学内容本身却被忽视了。鼓励学生做课件,于是在FLASH里面,中国古代诗人被呈现为日本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至于教学内容,很多教材大量重复了中学语文的篇目,这是另一个问题,姑且不论。为了吸引学生,在一些高校,“超女快男”、格格、戏说、“鸡汤”、郭敬明成了讲授的内容,我热烈欢迎大众流行文化进入大学语文课堂,但是教师应该以学者的理性,带领学生透视这些现象,做出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是以此唤醒瞌睡中的学生。作为大学语文的延伸,开展“第二课堂”、营造校园文化,我们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学语文的教师应提供高品质的讲座,可是在有些高校,大学语文教师热衷于组织学生搞“超女”式的“海选”,或者肥皂剧演出,在这样的折腾中,文学的关怀远离了大学生的心灵。大学语文走上了庸俗化和平面化的道路。最终,大学语文作为一门课程,消失了。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应该立足以下基点:文学(文化)、思想与人生。目前我们的教材多为读本。所选的篇目,大部分以文学作品为主,也有的选入了一些非文学类的文章。不论用哪种选本,其基点都是汉语的文学与文化。因此,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所用教材中的文本,从中提出讨论的话题,并告知学生为什么要讨论这些话题。教师本人应该能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至少能评述已有的观点。课堂讨论应落实到思想和人生两个方面。作为人文素质课,大学语文的基本目的,是激发大学生去思考。有的时候,看上去去很热闹,发言者争先恐后,笑声此起彼伏,但是流于平面化。即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没有真正作出认真的思考,甚至根本没有弄清楚所讨论的问题的本质和意义,也不善于提出问题。人生也是贯穿大学语文的一个线索,有的作品可以作纯文学的讲授,但是大部分作品要落实到人生。这样,理想中的大学语文就是这样一门课:以文学和文化为媒介,以思想和人生为指归。并营造读书的氛围,唤起日益迟钝的语言感受力和美的感受力。

    能快乐自然是好事,不过,在大学阶段,学习并不总是快乐的。大学生必须懂得,只有肯“吃苦”,才能有所进步。我们不提倡以“作人上人”为人生的目标,但是提倡“吃苦中苦”。当代大学生的承受力之脆弱、责任感之缺乏、以自我为中心,与“吃苦”太少而呵护太多有关。直到上大学,大部分学生“吃苦”不多,遑论“苦中苦”!大学语文不是娱乐节目,不要庸俗化。要说吸引眼球,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最擅长,但大学语文教师不是娱乐节目主持人,反之亦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13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