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调查

刘艳:凸现大学语文的平台功能
【时间:2009/5/3 】 【来源:论文下载网 2009-01-22 】 【作者: 刘艳】 【已经浏览2875 次】

    2007年9月13日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上海座谈会上,研究专家透露,大学语文正遭遇着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同时,我国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现状令人担忧。
  为此,笔者对所教学的2007级音乐美术专业,随机问卷调查了143名同学。
  
  一、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一)大学语文重要吗?

  95%的学生都认为大学语文重要,但是,课余时间却只有9%的学生经常看相关的书。
  学生们都能理性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但为什么在学习中却不太重视呢?因为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缺乏英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且学生在毕业时,校方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却无人问津。

  (二)什么样的大学语文课堂你们才感兴趣?

  有84.6%的同学喜欢师生互动。学生心中的大学语文应该是活跃的,能调动他们思维的课堂;是沉甸的,能让他们收获语文知识的课堂。当然这就需要大学语文还应该有更大的改变,改变形式、内容、要求和课堂效果,让中国人爱上自己的语文课。所以,大学语文的魅力不仅仅是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可以活用书本、对知识信手拈来的老师身上。老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不仅仅是学习文字的方法,还要带领学生在现代未来和过去的场景里来回穿梭,感知到语文的奇妙多彩。

  (三)对母语能力的测试

  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的确令人担忧。笔者让学生听写了常见的十个成语,但是完全写对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甚至于在写自己专业时,有的同学还把“美术系”写成了“美树系”。在调查中,还请学生写了一份请假条,结果也是错字百出,甚至有些格式也不正确。
  关于大学生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的议论近年屡见报端。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说,问学生从理科大楼到北大西门怎么走,结果没一个能说得既简洁又准确。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母语的驾驭能力是不容乐观,“大学语文”似乎成了非汉语文学专业学生的“第二外语”,陌生到了令人十分焦虑的地步。

  (四)对大学语文的期待

  4.2%的学生渴望在大学语文课堂学到语言文学知识,23.8%的学生渴望学会爱、学会善待他人、感受一种向上的精神,66.4%的学生渴望二者兼备,只有2.8%的学生无所谓。
  我们感知到学生对人文精神的需求,而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黍离”之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执着爱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正是这些精神汇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使得我们的民族涉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走向今天,走向昌盛。
  中学老师在备课时讲究“备教材”、“备学生”,作为大学语文老师,也不能脱离学生而自我陶醉。有如此多的学生对大学语文有着美好的渴望,应该说他们是存在求知欲的,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语文老师感慨这门课不好教呢?
  
  二、凸现大学语文的平台功能
  
  很多学生在建议栏里写上渴望在大学语文课堂学到的知识有:人生哲理、人际交往、时事政治、写作技巧、80后作家的解读等等。可以说,一方面,人们把大学语文边缘化了,另一方面却赋予了它太多的教育责任,传统的现代的、文学的哲学的、书本上的社会上的,似乎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人生都应该由大学语文课堂来承担。这也是很多大学语文老师感慨这门课不好教的原因,也是学生们想学但在现实生活中又不太重视的原因,因为承载得太多反而就什么也没有了。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老师的责任应该凸现大学语文的平台功能:激发学生原动力、互动、通向知识、引导人文情怀。

  (一)激发学生原动力的平台功能

  大学语文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不少学生对这一门课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热情,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中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大学语文主要的还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是对民族语言、文学、文化的兴趣。特别是把以往可能在应试教育中丧失了的这种兴趣重新激发起来,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培养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自豪感。应当把兴趣的培养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①
  音乐系07级2班何某:“大学语文的第一节课,涧边老师就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同学心情沉重,那篇《汉语写给英语的投降书》震憾了我,我突然改变了对大学语文的态度,我因此才发现原来学习语文不仅是培养我们文字、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更是维护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不再忽视这仅每周两课时的公共课,反而对大学语文产生了新的兴趣。”
  因此,当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原动力后,学生进入到了一种认真学习大学语文的情感状态,内心自动蒙发了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的激情,那这课就好上了,当然这效果也会很好的。

  (二)互动的平台功能

  有84.6%的同学喜欢师生互动,这就是说,大学语文老师在上课时,不能只是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要做到互动。当然,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这“互动”的含义。互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要以为简单地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几个所谓的问题,就叫互动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在思维上、情感上产生共鸣,不能让台上台下隔离,不能老师在台上陶醉,学生在台下沉睡。

  1、 利用多媒体

  现在的年轻人都比较浮躁,要让他们内心沉静下来,感悟到我们大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的思考,对捍卫我们本土文化的思考,这些,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有一次,笔者在课堂上放了一则音像资料,龙应台在百家讲坛的讲座,“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再结合教材上董桥的《给后花园点灯》这篇课文,由此引起了讨论,学生们的反应很是激烈,尤其是对龙应台谈及的语言工具和语言灵魂的问题,同学们认识得更为清楚了:我们的确应该为自己的后花园着想,给它点上一盏暖暖的灯,一盏相思的灯,让我们的灵魂不再孤独,冷清。

  2、学会分享

  音乐系07级1班谢某:“我想如果我是一位大学语文老师,那会是多么幸福!因为我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一定会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我会与我的学生(不,不是学生,是朋友)一起无话不谈,做他们最好的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承担忧伤,与他们一起谈论从古到今的社会,生活,人物,一起朗读诗歌,一起看现代小说,一起感受古现代散文。”
  我们感知到,学生对老师有着渴望,渴望和老师成为朋友,渴望和老师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一起感受知识的乐趣。
  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学者”、“思想家”为邻,所以老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就教学内容和社会上的热点文化现象多设计一些相关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针对80后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现象,引导学生从文学、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研讨,使大学语文课与社会现实接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学语文接轨。又比如,学习《老子》“曲则全”,则引发学生对“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讨论,再联系社会现实,让学生感知到一些人际交往的智慧。

  (三)通向知识的平台功能

  通向知识,并不是要大学语文老师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大学语文老师不是能人更不是神人。在大学语文的课堂里,只是要求老师帮助学生建构通向知识的平台,抛砖引玉而已。
  调查显示,针对“平时你最喜欢读的书”的回答,排列第一名的是《读者》。
  武汉大学唐荣昆教授曾激动地说:“爱因斯坦说过,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他又引用了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的一段话作为补充:“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可怜的族群;有了伟大人物不知道拥护、爱戴和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字里行间,溢满着老人的殷殷之情。
  所以,并不是说《读者》就不好,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更应该涉猎一些名著。
  馒头要自己嚼才香,文章要自己品才有味,所以,大学语文老师的作用在于用自身的人格、思想魅力,引导学生走入知识的殿堂。

  (四)引导学生人文情怀的平台功能

  现在很多大学主要是把大学教育的性质定位在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因此大多是教学功能型的,并没有把大学当作人文精神的发生和传承器。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理工类大学或者专业中,也发生在文科类大学甚至人文专业中。实际上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文科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同时还是价值观的教育,没有价值观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可言。作为非汉语文学专业的大学语文课堂,更应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善,并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给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教会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更加幸福的美好的生活信念;教会他们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这是一种悲哀。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没有得到重视,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

  
  注释:
  ①温儒敏.《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文史知识 2005—2(4—6)
  
  参考文献:
  1、刑宇皓.《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光明日报,2004-2-13
  2、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徐同林.《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4、张国光.《大学语文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5、陈中林.《大学语文:在两难抉择中寻求次优——兼论〈大学语文〉教育的时代转型》,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515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