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调查

江亚丽:大学语文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08/11/25 】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3月 】 【作者: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江亚丽】 【已经浏览6689 次】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在注重其人文教育意义的同时,还应注重其工具性意义。教学内容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处理好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要切合大学生学习特点,增强师生互动,加强学法指导。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性;工具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大学语文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开设大学语文已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各系将进行课程重新规划,大学语文也将面临重大调整。为了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和学习情况,使这门课程的改革更有针对性,我们法政系人文教研室于2004年6月下旬对本学期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部分班级进行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所涉及专业为给水排水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共收有效问卷415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对大学语文课程意义的认知;(二)喜欢的文学作品年代类型;(三)学习大学语文的收获;(四)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下面分别就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有将近一半(45.5%)的学生认为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引领其精神健康成长的最主要因素。有237人(占57.1%)认为优秀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影响,有161人(占38.6%)认为影响很大,甚至可作座右铭,两者总数达到95.7%。这些观点显然是对优秀文学作品思想教育意义的认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或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或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们能春风化雨,育人无声。“在理工科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文理互补,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有221人完全认同这种观点,占53.3%,基本认同的186人,占44.8%,两者共占98.1%。这说明大学生已认识到这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意义。北大教授钱理群指出:“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精密,这就导致了学科的专业化和技术化……导致精神的平庸化与冷漠化。”[1]大学语文所选篇目都是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学经典,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人文内涵,如爱国爱民、经邦济世、修身养性等,它独特的思想价值、审美价值、陶冶价值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通过学习可以丰富和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提高大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

  大学生在理性地认同大学语文人文教育意义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这门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大学语文也是语文,说话和交流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语文和人的一生都有密切的联系”,有397人(占95.7%)认同这一观点。对大学语文的认识常存在这样的误区:既然这门课程侧重于通过文学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那么语言文字训练就可有可无。北大教授温儒敏说“我不赞成把大学语文上成了一般的文学欣赏课。大学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不等于文学欣赏课,它还是要有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它是一门综合课。”[2]从问卷中看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工具性意义是重视的。大学生不容乐观的汉语言表达现状也要求我们对高校语文的工具性训练不能等闲视之。

  问卷中,有201人(占48.4%)认为自己在写论文或与别人交流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语言运用上有障碍,这一点从学生的论文写作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证实:语言罗嗦而不切要领、语无伦次缺乏逻辑,词不达意让人不知所云,错别字更是屡见不鲜。我校各个系都有老师反映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问学生原因,答曰“不会写”。这一方面说明他们专业知识没学好,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不足。就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意义不应削弱。

    二、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孰轻孰重:厚今而薄古

  “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你最喜爱哪一种?”这道题,是想了解教材的适用情况。我们选用的是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教材曾获国家优秀教材奖,选文以古典文学为主,现当代文学比例较小,外国文学没有入选。问卷中,喜爱现当代文学的占54.9%(228人),从学生的最后一题建议中,可知偏指的是现代部分。现代文学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个性解放是其思想精髓,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前一些主流文学史回避的作品因社会思潮的开放逐渐成为阅读的热点,如周作人、梁实秋、张爱玲的作品,语言无隔阂也给阅读提供了方便。喜爱古典文学的占39.8%(165人)。古典文学作品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但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且在全世界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当然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如因循守旧、乐天知命、明哲保身等,这些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产生着消极的影响。有资料表明,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言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新文化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传统文化不了解,不知道它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就谈不上改革、创新,更谈不上与异文化的交流。部分学生不大喜欢古典文学作品,在问卷最后一题对教学内容的建议中可以找到部分原因。有学生认为古典文学作品语言文字方面不好理解、内容距离自己太遥远跟不上时代。还有外在的原因,就是那些快餐式文学作品以其内容的浅显、刺激、娱乐性强占领了学生的阅读阵地。由此可见,扫除古典文学文字障碍虽是高中已解决的问题,但就学生的实际,这方面还要适当补课。更重要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怎样从现代的角度阐释传统的内容,做到古为今用,唤起学生对古典作品的兴趣,这也是大学语文教师正面临的挑战。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探求

  希望通过学生回答“学习大学语文的收获”这一题了解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有221人(占53.3%)认为,“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人格修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里的“提高”没有量化的统一标准,每个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虽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以上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但这个数字也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感觉没有提高。这说明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轻母语重洋文是普遍现象,英语学不好怕人笑话,中文学不好却不当回事。近年来大学语文处于日益被边缘化的地位,有些高校任意削减大学语文课时,这门课程成了可有可无的补丁,自然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课时得不到保障。我校大学语文平均30课时左右,不到大学英语(总课时368)的十分之一,仅占各专业总课时(2700多课时)的1.11%,希望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通过区区30课时的学习有多大提高是不切实际的。三是理工科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压力较重,导致对这门课程兴趣不大。四是基本上以上大课为主,课堂教学有时难有良好的纪律保障。还有教学自身的原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问题,这在下面将作具体分析。

    四、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议:切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这一题是简答题,学生的建议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拓展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偏重于古典文学,学生不大感兴趣,要求增加现当代文学的比例,增加外国文学名著的赏析,增加文艺欣赏理论的讲授。很多学生认为不必拘泥于教材,课堂上应增加富于时代性和趣味性、带有探索性的内容,如热点话题讨论、有争议作品的分析、网络文学和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作品欣赏等,使大学语文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更具时代气息,对他们的人生更有现实指导意义。有学生呼吁增加课时,认为课时太少使教师对许多内容无法展开,妨碍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

  不少学生认为本课程教学内容作品赏析部分所占比例大,写作部分偏少,认为自己文字表达方面存在欠缺,要求增加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具体写作活动的指导。其他课任老师也提过类似的意见。也许由于过于注重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客观上又受课时的限制,导致我们对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有所轻视。

  第二,教学方法多样,加强学法指导。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信息,但它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不少学生认为这种方法过多运用会使他们产生厌倦心理,也妨碍了师生互动,建议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学生模拟教学、诗歌朗诵、话剧表演、辩论赛、名人讲座等。因此,应针对大学生学习方法上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的特点,加强学法指导;教学手段更灵活一些,除使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外,还可播放相关名著影碟、影视资料等,有的内容还可回归到传统的不使用多媒体的讲授。

  为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有学生提出教师可精讲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他内容指导学生课后自学。可借鉴“两课”做法,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可开展一些社会调查,组建文学兴趣小组等,一方面可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实践将课堂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五、几点启示

  这次调查使我们认识到:第一,大学语文在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不能轻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共识:要注重大学语文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关系的协调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应以工具实用性为基础、文学情感性为手段、社会人文知识性为拓展。[3]第二,要加强教材建设,使教材在以传统古典文学作品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实用性的内容。我们已准备新学期在部分专业试用《新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未试用新教材的专业,对教学内容将进行调整。配合本课程,我们已在校园网上开设“中外名著导读”专栏。对古典文学作品,针对理工科学生特点,在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时,不要求学生对文学概念、文学知识作系统的完整的把握,而着重从民族的文化历程和现实的历史条件中把握古典文学的时代特征和独特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作品的兴趣。第三,要改革教学方法,切合大学生学习特点,讲授法和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有机结合,真正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还认识到,大学语文要加强与其他人文类课程如哲学、美学概论、西方文化入门、现代汉语、科技写作等的联系,这样会有助于人文学科基础知识的拓宽,有助于人文素质的培养。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于2005年7月20日在北京召开,现在全世界有超过3000万的外国人学汉语。我们希望全社会也形成重视本土语言学习的风气,为大学语文的教和学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理科文学教育的意义与困惑[J].文史知识,2005,(2).
    [2] 温儒敏.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J].文史知识,2005,(2).
    [3] 何立明·参加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年会的情况简报[EB/OL].中华大学语文网,2004-12-20.

    (责任编辑 陈国梅)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研课题《创建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江亚丽(1969-),女,安徽桐城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系高级讲师。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670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