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一国文 > 民国人物

陈左高:江山代有才人出
【时间:2007/10/22 】 【来源:新民晚報 2005-11-27 】 【作者: 陈左高】 【已经浏览3389 次】

黄华表、汪静之担任大一国文。

黄华表于1947年出任南方师范学院院长,我接替了所任社会学系大一国文,讲义中有《离骚》全文及《昭明文选序》。展老知我能讲解,但横向知识欠缺,遂介绍阅读谭介甫《屈赋新编》、路鸿凯《文选学》。
 

不拘一格的陈子展

    1946年,陈子展随复旦从重庆迁校来沪,继任系主任,我任助教,相处十分融洽。那时迁校之初,百废待举,我目睹不惑之年的教授,日常忙于系务的情景。
   
    一如增聘名师。经校长同意,由汪中(旭初)讲授词学,黄华表、汪静之担任大一国文,又请熊十力开讲座,邀田汉来向全校师生作文艺方面的报告。二如主持国文入学考试命题及阅卷工作。1947年,复旦提前自主招生,招考12000人,录取仅600名。展老命国文考题,分AB卷。A卷题:诸葛亮读书但观大略、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朱熹读书不放过一字论。B卷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阅卷时四人一组,我和章靳以、赵景深、陈仲达排在一组,交替复阅,再行定分。遇有近满分的“状元”卷,遍组传阅,再由展老朗读定分,以昭公允。
   
    上海解放前夕,白色恐怖笼罩整个申城,我邀展老下榻富民路33号家中,小住近两月。他深居简出,除王造时、李青崖、赵景深三人莅访,别无他客。每天晚上,和我檠灯话旧,畅叙经历。
   
    他说复旦教授之聘,时在1933年初,是由金兆蕃推荐的。金老是清末民初诗文大师,《安乐乡人诗词》(内有多篇抗日长歌)作者,当他读到陈子展发表的《孝经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所产生社会影响》一文,十分赏识,向其时任复旦教务长的次子金通尹,建议即行敦聘,终于使他踏上了复旦讲台。
   
    此前,陈先生很早执教于湖南楚怡中学,张庚、杨伯峻等都是培植多年的高材生。抗战时,冯玉祥拜杨伯峻为师,还特地用“小门生,大红帖”,上面用工楷端书“子展太老师”,到展老寓邸,恭行再传弟子礼。嗣经十年浩劫,名片被抄。上世纪80年代某日初夏,冯氏长公子由美国特地驱车往江湾寓所拜访,补送类似一张。
   
    众所熟知,田汉曾办南国艺术学院,敦聘陈先生执教,培养了不少成绩卓越的好学生:廖沫沙、吴作人、郑君里、陈白尘、张曙、赵铭彝等。其中廖沫沙,亲炙展老董陶更多。原因是他先后掌教长沙县立师范,南国艺术学院,廖均受业,师生深厚情谊不比寻常。“四人帮”粉碎后,廖来上海,第一站即拜谒这位恩师。
   
    展老执教复旦,仍不拘一格降人才,善于挖掘扶植,时值吴南轩任校长,方以打破常规、识拔后进为己任。展老引荐了年仅二十三,初中还没毕业的鲁实先任(正)教授。理由是鲁有文学、考古学的特殊造诣,尤其对他的《殷历谱》的研究,极加叹服。撰一千数百字的《龟历歌》,为鲁实先作。(按:廿年前闻鲁在台湾某师范大学任教授。)一谱一歌,后被郭沫若看到,深情地赞许鲁为当今国内罕有的奇才,而陈子展是有识力的伯乐。
   
    再如中国法制史家杨廷福,在抗战初,报考复旦,英文十分,语文笔试口试双百分,陈先生排除国立大学要看总分规定,再三抗争,校方才破例录取的。足证他见微知著,唯才是举的魄力。

    难能可贵的是,陈老秉性耿直不阿,后进相接,有如坐春风之感。知友章士钊、熊十力、柳亚子、杨树达等为之折服。
   
    陈老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先行者,早年撰有《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第一批中国近代文学专著,至今还在再版。忆他在下榻我家时,说新文学运动中,曾多著述。但有一个宗旨,即“写那些有生命力的东西,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就不写。”上世纪30年代前期,便改弦易辙,致力于研究古典文学的韵文——《诗经》和《楚辞》。诚然,五十年磨二剑,两部各一百万字的皇皇巨著《诗经直解》和《楚辞直解》终于面世了。前者1983年复旦数度再版,后者也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梓行。
   
    今年是展老107岁诞辰,瞻顾40年代对我的工作安排,实质上是培养助教,掖植后进。一是练笔。主动推荐申报自由谈,成为长期作者。那时,他业余主编益世报副刊,及时事新报新上海副刊,宗旨为办成少数学者的学术园地。组约七人柳亚子谈明史,赵景深论戏曲,李青崖叙译文,章士钊说文字,鲁实先论考古,陈老则议诗骚,我附骥比较韩柳文之异同。二是压担子。一般助教每周只上六个系中作文12小时。展老每当名教授中途他就,便命我接替代课。如黄华表于1947年出任南方师范学院院长,我接替了所任社会学系大一国文,讲义中有《离骚》全文及《昭明文选序》。展老知我能讲解,但横向知识欠缺,遂介绍阅读谭介甫《屈赋新编》、路鸿凯《文选学》。三是茗谈。每周必至庐山村茶叙一两次,各谈看书心得,目的在推动我多学勤学。仅此三端,师恩难忘。

二弩老人赵叔孺

    70多年前,著名书画篆刻家云集上海,其中红极一时的文化人之一,要数赵叔孺(1847-1945)了,他名时,原字纫苌、献忱,号叔孺,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藏有蜀汉延熹景耀二弩机,及虢叔钟等,并属稀世瑰宝,因此替自己书室取名二弩精舍,晚号二弩老人。清末任福建同知。辛亥革命后,定居沪上,致力金石书画,兼擅翎毛花卉鱼虫,而尤工绘马,推为一代高手。刻印宗秦汉,精宋元,而自成一家。
   
    他是神童。乃父赵佑宸,是晚清很有名声的翰林。在镇江知府任上时,叔孺年仅8岁,经常对客挥毫,神情自然。所作八骏,栩栩如生,许多老辈十分激赏他的天才,对赵佑宸说,马的姿态,匹匹不相同,简直不能想象,是出自孩子之手。
   
    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所作日趋成熟。有一次,湖北藩司林寿图赴赵佑宸招宴,亲见叔孺即席绘马,凝神敏思,举臂振笔,一挥而就,寓以迎宾的喜悦欢庆神态。林莞尔一笑,诧为神童。隔天,便请人做媒,把爱女许配。赵叔孺画马得妻,至今传为艺林佳话。
   
    先父渭渔和赵丈同官福建,晚年共迁上海,几乎往还无虚日。抗战前,丈住威海卫路(今威海路)威凤里,我刚进了大学,假期节日,往往去拜谒这位父执,谈话中,知道在他的熏陶下,入室弟子已达40多人,如沙孟海、陈巨来、方介堪、张鲁庵(著名历代印谱收藏家、擅制印泥,为海内第一高手。张大千、吴湖帆、程潜等皆求制印泥)、吴青霞等,皆成为名家,或入大师之列。还有法国医学博士程祖麟、法国文学博士洪洁求先后拜师赵门。堪称二弩精舍济济多士了。 
  
    老人治印学,独具灼见。按自清代乾隆以后,称印学巨擘的,浙推丁敬,皖推邓石如,丈则捐弃成见,博采众长。自从成为林寿图快婿后,饱览庋藏三代吉金文字,作为自己从事书画篆刻的借鉴。
   
    老人教学,指点学生各创新路。我在他寓所中,见其状貌魁梧,神采奕奕,雪茄不离手,烟雾绕梁。刻印时,臂腕悬空。常告诫及门,千万勿摹仿他的作品,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因此后来赵门弟子业各专擅,自成一家,盖由来有自也。
   
    这位上海著名文化人,生活要求是很低的。辛亥革命后,卜居沪滨,宅凡三迁,起初租屋塘山路(今唐山路),和老辈书家曾农髯寓所,相距咫尺,常挟新作,恳请评泊。不久,又迁往西嘉兴路,隔邻杀猪场,门前粪码头,整天不是怪声刺耳,便是臭气冲天。行人都掩鼻而过,唯独他安居若素,毫不介意,先后度过了七八个春秋,终于第三次乔迁到市中心的威凤里。他曾主动为我画了一幅红牡丹(惜失于浩劫),还以生活照一张见赠(见附影)。照片反映老人头戴瓜皮帽,振笔作书,书桌布置仍十分简陋。
   
    他交游过从较密的,是罗振玉、褚德彝、吴昌硕等。那时索书画篆刻的,络绎不绝,正是门庭若市。1945年农历三月十七日溘逝,年七十二。记忆中,当时海上宁波同乡会许多大企业家还举行公祭赵老,礼数隆重,留下著作,除《二弩精舍印存》外,还有《汉印分类》《古印文字韵林》。曾替程霖笙整理三代吉金彝器,考校异同,附以释文,继承了阮元积古斋、张廷济清仪阁的绪业,事实证明了赵氏系一代印学宗师,也是被公认的金石大家。

博学广涉的伍蠡甫

    近代著名上海文化人中,擅融会中西画论,又是画师高手,要数伍蠡甫教授了。1946年,他随复旦从夏坝迁校回沪,继任文学院长外,系主任多皆新聘,如新闻学系陈望道,历史系周谷城,外文系全增嘏等,名师相聚,融洽共事。为了表达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把所作讴歌祖国山河雄伟的百余幅画件,于1947年10月18日,假北京东路中一大楼,展出六天。上海《新夜报》本埠新闻版,特辟展览特刊。嘱我撰文评介,冠诸篇首。画家自许惬意作品之一——《晴岚得翠》。我评介曰:“此幅山势曲折,松林升降,屋宇中处,错落有致,极大气磅礴之概,是盖写黔游停车松坎者也。”

    嗣后函请陈巨来治印,时其正购进小轿车,亲自驾驶,技术熟练,曾数次莅临舍间,畅谈往事,至今存思。
   
    伍氏字敬,广东新会人。父伍光建系著名译作家。早年蠡公留学英国伦敦大学,成绩优异,抗战前,赴英、德、意、比等八国,考察西方艺术。不久,成为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留有全会出席者合影。1937年出席巴黎举行的第十五届代表大会(按合影照片曾挂于江湾寓所),由罗斯爵士主持下,在伦敦皇家学会,讲述中国绘画。次年,出任复旦文学院长、文艺批评教授。此时著《谈艺录》(商务版),马衡用篆字题写封面。

    早在任故宫博物院顾问时,和院长马衡交契,偕往贵州安顺,驻足洪北江读书山山洞内,鉴定该院书画名迹数百件,胸罗万卷,一发之于山水画。
   
    1981年8月,将举办画展于香港,先期函嘱刊文港报,加以介绍,出示山水画多幅,继承石涛传统,旁参西洋画法,遍游西蜀黔滇之胜,多览祖国河山之奇。岭南高剑父曾作评述:“烟云弥漫,古朴奇峭,雅得石涛之旨。”赞其绘境,“时而千峦万壑,时而水净林空,一望饶有古人意,而却是自己的画。”距今59年前,展画于蜀。郭沫若为其《山田图》赋百言长诗:“乐园随地是,莫用天外求。薄田三两顷,衣食足无忧。种树可成荫,通泉以作流。碧箬胜荷叶,大木藐崇楼。春来百鸟鸣,翠盖何清幽。寒生叶尽落,解脱万木愁。繁华与寂灭,自我为春秋。静中有生意,动中有静休。亦内即亦外,亦刚即亦柔。万物备於我,谁谓等浮鸥。”即此郭氏既勾勒图中山居胜概,又赞许画作的妙处。

    当代文化名人,如于右任、王一亭、沈尹默、徐悲鸿、老舍、邵洵美、潘伯鹰、林庚白、顾颉刚等,也纷纷为之题诗题词,诗画匹配,相得益彰。
   
    上世纪80年代,除任复旦博士生导师外,在比较文艺学、中西画论以及美学理论比较方面,作出新贡献。大批长著纷载国内外学刊,如用英文向海外介绍中国画理,其一《中国画的想象》,刊于美国《亚细亚》。又《论顾恺之》《论吴道子》,亦是以英文发表于海外者。朱光潜先生见而激赏,致函称其画论,都是根据亲身创作经验的深中肯綮之语,敦促选辑出版,此即1983年梓行《中国画论研究》(北大版)的契机。
   
    伍先生爱国,从敌占区而至夏坝,一生以弘扬文化为己任。上世纪80年代末,为《中国画论丛书》编辑计划,提供并补充应列入大量书目。上世纪90年代已垂垂老矣,仍然膺聘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编委、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编委等职务(皆义务),先后为文学理论、翻译文学等方面,及外国文学条目,分别提出中肯建议。由此可见这位大师的踏实负责的奉献的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481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