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论坛 > 大语调查

刘咏梅: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由高校千份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时间:2007/7/27 】 【来源:大学时代(B版) 2006/09 】 【作者: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刘咏梅】 【已经浏览4475 次】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高校的走访,分析了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  问卷调查  现状  对策


    大学语文课自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以来,于1980年率先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至今已走过二十七年历程。二十七年来,在大学语文同仁们的努力下,大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它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那样的“尚方宝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时尚的当下,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受到新形势新变化的严峻挑战,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种种尴尬局面。与此同时,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课程中表现出的种种弊端又严重影响到这门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有些人怀疑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在有些地方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甚至开始考虑减少开设该课程的数量。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重新面临“下岗”的危机,这不能不促使人们认真审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为此笔者特对湖南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学习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总结

    1.调查方法
   
    本调查包括问卷、访谈两部分。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20道题,分别对校内的文科生、理科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学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教材使用、师资配置、教学内容,授课方式、教师风格等现有教学情况。
   
    为了使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我选择了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高等院校作为调查的对象,共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500份文科生问卷、500份理科生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60份。回收率96%。从这次调查的结果看,反映了现行高职语文教育的一些情况。

    2.调查结果

    (1)大学语文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被调查者中,认为对大学语文课与专业课及其他课程的喜欢程度相比所占比例分别为13%、72 %、15%。

    (2)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被调查者认为,在大学语文中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是:“语文常识的学习”占30.8%、“交际能力的提高”占51.2%、“学习方法的积累”占7.6%、“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占10.2%(见图2)。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认为应根据市场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尽可能适应工作,占被调查人数的58%;认为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更好发挥学生的潜力,占被调查人数的23%;认为应着重基础教学,培养基础扎实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5%。
 
    (3)对语文教材的看法。被调查者对所学教材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人,在总样本中分别占12.1%和35%,合计47.1%;“不是很满意”占44.7%,很不满意的占8.4%。回答对教材的满意程度的判断依据是:“实用性不强”占35.1%,“文学性不强”占16.9%,“知识性不强”占18.4%,“安排较合理”占29.6%。

    (4)对师资配置的看法。对于师资,51.98%的人认为应有渊博的知识,35.02%的人认为应有丰富的社会经验,13%的人认为必须有高学历。

    (5)对语文上课方式的看法。对于现有的授课方式,13%的人认为可以接受,45%的人认为死板,但已经习惯,42%的人强烈要求改革。对于你希望出现的课堂,26.9%希望非常活跃,65.1%希望比较活跃,但纪律较好。对于理想的授课方式48%的人喜欢生动幽默、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12%的人认为应对等交流、互动教学;35%的人要求进行案例教学或模拟教学;3%的人认为可以自学为主,老师指导;而忠于课本、照本宣科是最不喜欢的授课方式。

    (6)加强教学改革最迫切的问题。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高校语文教学改革应加强和改进的最迫切的问题,65%的人首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授课质量;15.8%的人认为是增强师资力量:13.2%的人是完善教学设备;还有6%的人改进课程及教材设计等。
 
    二、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着如下一些现状:

    1.大学语文的地位不高。根据调查,对大学语文课的喜欢只占所有调查者的13%。大学语文课程是否有必要开设。开设的目的是什么?谈到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溯当年设立这门课程的初衷。1978年,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对培养人才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作用。而高校学生也没有认识到开设它的作用和意义,因而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不高。

    2.对大学语文现行教材不满。根据调查,对教材的“不是很满意”的占44.7%,根本不满意的占8上%。事实上1996年国家教会高教司组织编写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按照人文思想的思路,采用专题方式编进文本。可由于编写者人文思想理解的局限,教材没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2001年出版了增订本,在篇目上作了一些增减,但在体系和体例上也没有大的变化。不管是哪种教材,编者对《大学语文》缺少深入研究,内容和《中学语文》课本大量重复,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总体来讲教材的吸引力不够,没有适应学生口味的变化,更没有起到引导学生的口味和兴趣从而提高对母语的重视的作用。教材的实用性成为当前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当务之急。笔者走访了部分大学生对现行教材的看法,普遍认为文言文占的比重太大了,一看到那么多的古文,学习的兴趣就大减了。笔者曾在《请给古文教学放点“糖”》里,调查过50%的同学不大喜欢古文。有15.8%的人讨厌古文。而且现行教材的古文,有31.1%的人,认为“枯燥、太难了“23.5%的人认为内容太长了,18.1%的人则认为古文篇数太多了。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确实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教材编排改革势在必行。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大学语文》日益边缘化,《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他们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也最低。温德敏先生指出:这可能跟《大学语文》的“地位”有关系。虽然被设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它却仍然处于边缘位置。不少高校,强调专业教学,大学语文正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削减或干脆取消;因为大学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在很多人眼里,讲授大学语文的老师自然也就失去了“研究方向”,在科研上不受重视,无形中“矮别人一头”。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优秀教师不愿意承担大学语文教学,认为一些高校只好用教学资历较浅、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去上课,而“过渡”几年后,这些教师纷纷“转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学生学不到东西,因而对“大学语文”失掉了兴趣。很显然,《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而他们所教授的课程也就往往成为了弱势科目,这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4.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从对教师授课方式的调查数据来看:45%的人认为《大学语文》的老师上得死板,42%的人强烈要求语文教学进行改革;而在对语文教学改革应加强和改进的最迫切的问题的调查中:65%得人认为首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授课质量。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学方式改变的呼吁是十分强烈的。在调查中,笔者确实发现有不少教师依旧采用着“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等老式教学方法,依旧采用从头讲到尾的单调的教学方式。其教学手段除了上课在黑板上留下一些字迹,别无其他。我们常常看到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充满激情地讲,而学生却茫茫然,如坠云雾之中,给人的感觉是执教者好似在空旷的沙漠中呐喊,底下一片死寂,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体现出来。可如果采取以上教学方式和手段,不但让学生难以领略到语文教学的魅力,反而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对策初探

    1、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寻求合适的定位。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一部分,对培养学习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我们还需加强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的宣传,以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从而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1982年召开第一届年会以来,几乎每一届年会都要提及这一话题。记得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年会上,曾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作为一个中心问题来探讨。当时之所以把开会的地点选择在北京,就是希望能得到教育部的认可,把这门课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给法定下来。尽管每一次年会都发出呼吁,但没有解决问题。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它始终未得到“法”的规定性,未取得“法”的保证。至今,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计划中,大学语文仍未列入“正册”。所以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感。校、系领导重视,这门课可纳入正常轨道,课时得以保证;校、系领导不重视,这门课的课时随意减少,甚至砍掉直至停开。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法”的规定性。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大学语文”知识课。大学语文究竟是基础课,素质课还是人文知识课?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不解决,前面提到的种种压力和尴尬就不容易解决。为此,笔者在呼吁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希望能将这一问题再次向教育部反映,请求教育部能把这门课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给“法”定下来。定位问题不解决好,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就会改变,它应有的学科地位就会削弱,最终在事实上取消这门课的存在。

    2、进行语文教材的改革。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根据问卷调查,有32.1%的同学希望自己的语文教材实用性强、13.8%的同学希望文学性强,15.4%的希望知识性强,其余38.7%的同学则希望三者都具备。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问题,许多学者人文随着新实际改革开发的深入,《大学语文》教材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新编写教材,增强教材的吸引力。在适合学生口味变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口味和兴趣,提高对母语的重视度。武汉大学文学院教师熊礼汇指出:较为突出的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问题。《大学语文》应当更加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眼光和品位的养成以及能力的培养。必须兼顾语文课必要的工具性,给学生多一点阅读、写作和演讲的机会,更是要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让突出的口头表达能力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基础语文的延伸,更是基础语文的更高一级的提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调查:对于师资配置,51.98%的人认为应有渊博的知识,35.02%的人认为应有丰富的社会经验,13%的人认为必须有高学历。普遍认为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附带要讲的还有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艺术以至宗教等等。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要有百科知识,是个“杂”家,业务上要求虽然不是很专,但要求博,语言、文学、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写作等等相关知识都要懂。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的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大学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修养。它表现为科学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正所谓“己下方能正人”。为此,大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献身教育、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大学语文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引导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才能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才能培养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大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学习、严谨治学、与时俱进。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他说“教师应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挥优良的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楷模”。

    4、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新世纪的学生需要具备新世纪教学理念、拥有现代教学模式的教师。华东师大谭帆教授指出,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把自己转变成具有高素质的学者。另外,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任何一名优秀的教师,他首先是一名出色的引导者。曾经有人提出,关于引导要做到:自己讲得少一点,让学生练得多一点;自己引得巧一点,让学生学得精一点。”再者,引导什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引导也很重要。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看来引导的目的不外乎教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学习,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除此之外,引导的方式即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调查:26.9%的同学希望课堂非常活跃,65.1%的同学希望比较活跃,但纪律较好;对于理想的授课方式,48%的人喜欢生动幽默、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12%的人认为应对等交流、互动教学;35%的人要求进行案例教学或模拟教学,3%的人认为可以自学为主,老师指导;而忠于课本、照本宣科是最不喜欢的授课方式。据了解,学生希望在课堂上演讲、讨论、辩论、团体竞赛、甚至允许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出现。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材信息量的增大,老师们更是可以采取视听结合,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通过各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势必能大大促进学生“感知、理解、运用、巩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结束语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自八十年代初成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数十届学术年会。对于一个既无资金又无专门工作人员的民间团体,能带领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坚持开展正常活动,且经久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在第九届学术年会闭幕式上,新当选的会长齐森华教授作了阐释。他归纳了六条:第一、大学语文教研会有老一辈德高望重德专家做核心人物(如老会长徐中玉先生、老专家钱古融先生等),他们是学会的中流砥柱,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将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团结起来。第二、大学语文研究会有一片元老在兢兢业业地工作,有奉献精神。第三、各兄弟院校热心支持,全力配合学会工作。第四、研究会组织机关完善。第五、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会员是来自全国各省市兄弟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骨干,既有较高的学历、职称、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事业进取心。第六、研究会始终坚持把“教学研究”作为主要任务。齐会长归纳的这六条,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我们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这个集体的精神和风貌。

    在新的征途中,尽管目前存在着各种的问题和困难,但我们有信心团结协作,克服前进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努力开创大学语文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中华读书报》,2003-6-18
2、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中华读书报》,2003-8-21
3、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徐同林主编:《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黄金海:《〈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性尴尬现象透视》福建行政学院  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年11月19日
6、罗毅:《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广东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 罗毅 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年11月19日

 

作者简介

刘咏梅  湖南语文教师.刘咏梅,女,汉族,籍贯湖南双峰。1989年毕业于娄底师范学校.1993年毕业于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历本科。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部讲师。担任过高职语文、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语言的修养与训练、普通话、口才与演讲、写作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已在省级刊物《湖南教育》、《文学教育》、《大学时代》、《老年人》、《当代教育论坛》、《民族论坛》、《长沙铁道学院学报》发表论文10余篇。主攻方向:普通话和外国文学鉴赏。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345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