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写作 > 普通写作

何二元:基础写作始业课
【时间:2007/6/27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6404 次】

一、写作重要

讲到写作的重要,教材引用了几段话,这里就对其中的三段话作一解说。

1.余秋雨先生曾指出,写作是文化素质中的重要素质,是素质中的素质。(12页)
2.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流行的一句口号“通过写作学习”。(14页)
3.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法》一书中,讲到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体的写作技能。”(14页)

第一句,余秋里的话,这句话当然是有点过头的,比如我们还可以说人品是素质中的素质,不过对于余秋雨来说,也许有他的道理,他本来就是搞戏剧理论也就是写作的,他的诸多头衔中还有一个“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他肯定很看重自己的写作,因为他甚至可以为了写作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职位,对于他来说,写作成了他第一位重要的事。他的理论写作也许多数人不熟悉,但是他的散文写作,是学者型散文写作成功的一个例子。

点图进入“秋雨在线”网站

余秋雨的写作,对于我们美术专业的同学,或许有更重要的意义。他的散文,涉及到大量的艺术问题,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这种散文,也可以叫艺术散文,不但是因为有艺术的内容,还因为它有艺术的形式,亦即“美文”。看看“秋雨在线”中摘录的这几段文字:

●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笔墨祭》)

●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当它们独立出来之后一直比较成功地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又大多溶解着一种隐逸观念,那就触及到了我所关心的人生意识。(《青云谱随想》)

●艺术家与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他们很早在世相市嚣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潜藏,一种怪异的组合,一种弥散处处而又抓不着摸不到的韵致。(《海上旧梦》)

●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尽管他的外在境遇未必良好,他的内在精神一定会比别的人丰盈而充满活力。(《访谈录·六》)

●东方美学的至高境界是人和自然的默契,人不是对抗自然、索取自然、凌驾自然,而是虔诚地把自然当作最高法则,结果自然也就人情化、人格化。(《追寻东方美学》)

美术专业的同学学一点文学写作是很有用的。这学期我还有一门普通写作学的课程,就有这个内容。在几米的漫画中,文字已不仅仅是一种解说,而是成为作品的有机部分,文字和绘画相映成趣,妙趣横生。这没有对于我们民族语言文字的真切感悟,是做不到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
整个城市笼罩在阴湿的雨里。
灰蒙蒙的天空,迟迟不见着阳光,
让人感到莫名的沮丧,
常常走在街上就有一种落泪的冲动……

例二、同学的一篇作品:【墨香流华】美0303王燕舞

                   轻柔地合手                                  涓涓的湖水淌过
                   细心的揣摩                                  总是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借西湖的烟雨朦胧                            故事中的你我     
                   断桥的沧桑岁月                              到底是心灵的归客
                   和着三潭映月的柔美                          还是湖中的过客
                   用柔荑捧岀一池水墨韵典
                                                               一滴滴淡墨汇成剪影
                   那里有宁静的西子湖畔                        行走在浓浓秋波中
                   躺在安详的江南一角                          扬起的湖水
                   穿行的小舟                                  飘洒出带香味的种子
                   带起圈圈涟漪                                落在灵气的土壤里     
                   还有一朵盛满露珠的荷花                      等待生根发芽
                   绽放它的美丽                                滴滴墨韵
                   背后是千年不变的永恒——雷锋之塔            就这样在手心里芳香流华

    西湖总是有那么多美丽的角度让你去发现,去创造。它的美,让人宁静,让人和谐,让人没有了烦恼。
    我很喜欢西湖,喜欢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的时刻,去与它相伴。
    我喜欢快乐的时候去找它,喜欢悲伤的时候去找它,喜欢与它诉说,喜欢与它交流。
    它那恬静的神态,给我心灵上的安慰,我可以感觉突然身心的放松,
    每当走进它,总有一种灵气让我感觉到,真的,这是片净土,傍晚的净土,心灵的净土,只要你去感觉,用你的心去感觉。
    这个孕育着深厚文化底子的湖畔,总是让你有万分感慨,总是想寻找着什么,总是在期盼着什么。

第二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流行的一句口号“通过写作学习”。(14)

美国语文教学有一个流派,倡导“通过写作学习”,国内前几年还专门翻译出版过这一流派的书籍。

人是有多套语言系统的,起码有三套:一套是用于思考时的内部语言,一套是口语,一套是书面语。内部语言比较混沌,口语也还是粗疏,书面语才最清晰严谨。所以复习功课时独自冥思,就不如和人讨论,福尔摩斯办案,为什么要找上华生?就是要他当听众,福尔摩斯在对他的交谈中逐渐理清自己的思路。但是口语又不如书面语,所以更多的时间最好还要动笔写一写。你把答案写一写,甚至把对问题的理解写成文章,那一定就比较清楚、深刻。有的同学复习时好象都复习到了,拿到卷子时,粗一看也都会,但拿起笔来,却越写越糊涂,到最后,居然一点也想不起来了。这就可能是你复习时只用到前两套语言系统。我自己的体会,是只有我要写成论文的问题,材料才会去收集得最充分,最终也才理解得最深刻。学校规定大三要写学年论文,大四要写毕业论文,应该也有这个目的。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说,易经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倒是说书面语不如口语,口语不过内部语言。也许在艺术思维中更是如此,混沌状态也许更适合于原创作的境界。但是起码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能总是用艺术思维,比如在各科学习中抛弃文字,比如把行为艺术扩大到你的生活中,这肯定不行的。对此大家可以讨论。

上面讲的还只是学习知识,写作还是学习做人的重要方法。以前我们比较熟悉读书做人,比如培根的《论读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写作也是如此。以前我们只注意到“文如其人”,其实人也会“如其文”的。经常做那种夸夸其谈的文章(理想啦马列啦),人也会变的浮夸;经常做那种言不由衷的文章(诚信),人也会变得虚伪。所以,我们对待写作不能不抱有一种非常严肃非常虔诚的态度。当然,不做文的人,他的为人可能就更多停留在混沌和粗疏的状态了。

第三个例子,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法》一书中,讲到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体的写作技能。”(14)

这段话的原话是这样的:“在农业时期,竞赛是人对抗自然。工业社会使人同人工组合起来的自然相对抗。在信息社会里,文明史上第一次竞赛是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互相作用。这就使人与人的交往成几何级数增加:打电话、写支票、便条、留言和信件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然继续处于诉讼密集的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因:交往的大量增加其中必然有些会出岔子,结果是更多诉讼案件。没完没了的律师和诉讼。”(24-25页)

我们只须看看今天的网络社会,网络打破时空的局限,使人们的交往空前扩大和便捷。网络上的交往可以通过音频、视频,但最主要的还是文字。所以易经虽然试图构筑一个图象(卦像)的世界,但是最终还是说: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而古老的卦像也终于演变成为文字。

网络时代,写作甚至为一部分人开辟了新的人生,这些人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内向,不善言谈,找不着感觉,失掉自信,但是他们在网络世界里找回了自己的尊严,感觉到在虚拟世界里活得更滋润自在——当然,前提是你得会写。如今的博客世界中,我们确实看到人们学习写作的兴趣空前高涨,社会的整体写作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这就是东边不亮西边亮,在学校的写作教学的效果普遍招致质疑的同时,网络写作却正在培养出一代写作高手。我觉得网络写作到现在至少已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网络文学兴起,如“榕树下”等,冲决了传统的文学创作的狭小圈子,但是终究还只是少部分人。第二个阶段是BBS,论坛的兴起,圈子更大了,甚至没有了,但是却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我们看到,人一旦对自己的文字可以不负责任,将会是怎样的局面。第三个阶段是博客,博客是一种完全个人化的写作,当写作真的变成个人的事情后,我们看到,人们怎样变得对自己的文字小心翼翼,爱护有加。所以,本课程也有一个设想,就是鼓励同学尝试博客写作。


二、教材体系和教学设想

《写作学教程》,主编:段轩如、杨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教材分上编和下编,上编有三章,第一章“写作活动中的客体”,第二章“写作主体的思维品质”,第三章“写作文本”。这三章的构思其实来自于西方文学理论。10页,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书中说,艺术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个图的意思是说,社会生活为作者提供了素材,作者创作了作品,作品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的文本。同时反过来,读者的阅读为作品提供了意义,作品一旦生成,就会有自己的生命力,会反过来影响作者(人如其文),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他本身的活动也构成生活的组成部分。这四个要素还有交叉的关系,比如不但是作者影响他的读者,读者的批评和口味也会左右作者的创作,作品不仅是被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它也会积极地影响到社会生活。

教材只是截取了前三者而已。其实第四个要素也是不可少的,写作时想着读者和不想着读者效果完全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还可以说是自娱,应用写作就不可能不看对象了,写入党申请书能和写情书一样吗?起草公文能QQ聊天一样吗?我现在来给你们上课,能不考虑你们的专业特点,和给中文系同学上课一样吗?当然不可以。我的一次个人口头作文经历。

这就是上编的内容。

下编共有六章。第四章“公文”,第五章“事务文书”,第六章“文学类文体”,第七章“新闻文体”,第八章“议论文体”,第九章“财经文体”。

上编本来是下编的理论指导,下编则是上编理论的具体实践,可是现在下编和上编打架了。上编说,写作要有客体,也就是生活经验,可是你们大学生有机关工作的经验吗?有财经工作的经验吗?写作难道只是文字上的工夫吗?生活是第一步,比如到机关去工作一年半载,然后才可能尝试起草公文。这就是客体错位。第二是主体错位,你是谁?一个在校大学生,就算毕业了找份好工作,几年内你也不可能当太大的官,“令”、“命令”、“嘉奖令”,你命令谁去?学它干吗?所以这本教材我认为是不好的,我以前编的讲义都比它好。

但是既然学校订了,我们还是要不得已而为之。我想分两部分,学校规定要考试的,到最后复习时再说,无非是背些标准答案,应试教育这一套。在此之前,我们先潇洒一下,学点真的有用的东西。这本教材里以下内容可以挑着学一下:

第五章第四节“会议记录”,刚才说到机关工作一年半载再考虑写公文,但是记录则可以学起来,大学生分配到机关,一开始什么也不懂,领导为了照顾你,也是领你入门,开会时就会让你做记录。当然,记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事先不了解情况,到时候就可能听不懂,说一个人名或地名,你不知道该怎么写,甚至根本不知道是在说人名或地名,但是比这再容易的事就没有了,所以还是要接受任务,无非事先多下点工夫,事后多做点校对。记录也不能是一句不拉照记,口语是很粗疏,很拖沓的,全记就太不像话,所以还要概括,记要点,这就要有概括的能力。这一项我们从下一次课就开始训练,每次课都有提问讨论,安排几名同学记,各记各的,作为作业。一学期大概15次课,班长编一下组。

第五节“调查报告”可以学,可以做校园调查,有活动力的也可以做社会调查。将来实习要做一个调查的,将来毕业论文也可以是调查报告的形式的,所以要学。

第六节“演讲词”,好象特别适合大学生来学习,社会上哪个行业社群也不如大学生这样有工夫来搞演讲了。演讲一方面练的是文笔,一方面练的是口才。

第六章“文学类文体”,文学不可学,没有一个文学家是课堂里学成的。但是作为趣味的调剂,我们可以随时学一点,比如上面那个同学写西湖的作品,比如几米漫画那一种,文字与画相映成趣的。我可以在网上开辟园地,大家随时发表一点。

第七章“新闻文体”,可以以校园为客体,学习一下消息的写作。

第八章“议论文体”重点学一下论文,等到大三写学年论文,恐怕没有专门的课来教你怎么写。

第九章“财经文体”,不要理它,如果是做广告设计的,也不是我们这门课讲的好的,要另外专门开课。

这样,这些内容也差不多了,最后我想增加一项“个人简介”和一项网络写作。“个人简介”说的玄点也可以是自传,小传,简单点是简介。今天的作业,每人写一篇简介,让我认识,最好发我网上,附上照片。

简介也不是容易写的,关于莫泊桑学习写作有著名的“一词说”:

    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名词去称呼它,用一个动词使它生动,用一个形容词使它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
    “当你走过一位坐在自家门前的杂货商的面前,走过一位吸着烟斗的守门人的面前,走过一位马车站的面前的时候,请你画出这位杂货商和这守门人的姿态,用形象的手法描绘出他们的包藏着道德本性的形体外貌,要使得我不会把他们和其他杂货商去他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马有什么不同。”
  “全世界上,没有两粒沙,两个苍蝇,两只手或两只鼻子是绝对相同的,所以一定要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或一件事表现得特点分明,并和同种类的其他人、其他事有所不同。”

  
你能不能用这篇简介就让我把你从在座的60多名同学中一眼就挑出来?

 

课后清理思路:那三句话应该明确引出三个话题,一、写作是一种重要素质;二、写作是一种学习手段;三、写作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78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