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写作 > 普通写作

何二元:中国写作学体系研究
【时间:2007/7/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4346 次】

(近期拟申报的课题)

第二部分  本子项目研究与改革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中国的写作学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系统划分上逻辑混乱,其突出表现在对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几种文体的认识,即所谓的“文体三分法”。有时候,人们把这三种文体和应用文并列,形成所谓的“文体四分法”,又有时候,人们把这三种文体和文学类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相并列,这都违反了逻辑划分中的同一律原则。然而更多时候,是人们不恰当地扩大这三种文体的外延,几乎成为从文章到文学无所不包的一种系统。这种情况突出地反映在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同时也部分地影响到一些大学语文教材的系统。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曾有过多年思考,发表过一些论文,在自编讲义中也有过探索,最近还在中山大学的“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论坛上发动讨论,引起较大反响。笔者对这一文体的认识可以表述如下: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说法,中国古已有之,但是从来没有把三者联系起来视为一个系统,因为中国传统的文体研究,是倾向于具体,而不是概括。到了上个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一些语文前贤始从国外引进这一种文体系统。最直接的线索是1905年龙伯纯发表《文字发凡》,引进日本武岛又次郎《修辞学》中论文体的内容,将文章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议论文四类。其次是傅斯年在1918年写的《怎样做白话文》论文(写于19181226,发表于191921《新潮》第一卷第二号),引进西方分类理念,把白话文分为形状文、记叙文、辨议文、解说文四类,形成与传统“文类论”迥然不同的“近代文体论”。这一系统得到当时语文界的认同,陈望道、黎锦熙、夏丏尊、叶圣陶等人纷纷响应,甚至连蔡元培和梁启超也作了附和,以至于这一意见最终成为官方意见,1922年“壬戌新学制”颁布后,中小学教材都采用了这一体系并延续至今。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系统在欧美和日本的地位如何,还有待研究,而在中国则是和当时的白话文运动紧紧相连的。白话文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平民运动,所以文学以外和平民日常生活关系最大的“文章”便得到空前重视,当时普遍的认识是天下文字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文,一类是艺术文,又叫做文章和文学。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对此至今也没有太多争议。文章的分类,就用了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种划分很方便教学,特别是平民的学习,什么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三要素”,都是一听就懂的事情。大概是这个原因吧,后来这三种文体便不适当地扩大开来,等到夏丏尊、叶圣陶们谈文体,已经把文学都用来做例子。当然他们有清醒的认识,比如叶圣陶的意见就是在实用文与艺术文之外,再增加一种“习作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实际就是习作文,它们从文章和文学中抽象出来,为的是方便训练,而实际上生活中是没有这样的文体的。这样,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就从具体的文体而转变为训练手段。
  
  然而后世不清楚这种转换关系,误把它作为文章文学无所不包的一种文体,动辄让学生写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所谓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就造成当今写作教学的混乱。对此,近年来人们虽然有所认识,比如高考作文已渐趋向于“文体不限”,但这只是一种对考生的宽大姿态,还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百年语文和写作教学史的高度来反思这一问题,彻底清算隐含在这一问题中的西方和前苏联的“文体中心主义”教学误区,从而真正开创现代的科学的文体学体系。

 

附: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论坛上的帖子
http://wtx.sysu.edu.cn/lt/forumTopicRead.asp?id=4570&page=5&ntime=2006%2D9%2D5+22%3A38%3A07
(欢迎参与讨论)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几种文体,并不因为现在拿来让学生学,便就上不得学术论坛,其实只要是认真的学者,一说起文体,都会觉得这几种文体绕不过去。比如陈伯海的《说“文体”》,开头就说:“‘文体’一词,有广狭二义。狭义专指文本体裁,如记叙文、论说文、小说、诗歌之类;广义则还包括种种个体的和群体的创作风格在内。中国文学史上就有所谓初唐体、晚唐体、西昆体、台阁体、元白体、长吉体诸名目,与各类文学体裁并称为‘体’,可见‘文体’概念之广泛。”巴彦的《略论研究和建立文章学的几个问题》一文开头也这样说:“文章学以文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一点毋须赘言。但是,首先必须明确:‘文章’这一要领的内涵应该怎样界定,是仅仅指记叙、说明、议论这几种文体以及一些应用文,还是除了指上述这些文体外也可以将诗歌、小说、戏剧等列入?”这两篇文章可都是发表在“中山大学中国文体学研究中心”上的哦。

    我对这几种文体,疑之已久,也作了一些考察,只是还很不把握,所以想听听专家们的意见。现在既然有些芜杂,我就大胆把我不成熟的想法说一说,为的是回到讨论的源头,错了还望指正。

    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这几种文体肯定是从西方来的,很可能还是英国。这几种文体在他们那里是什么地位,我至今还没有搞清楚,但是白话运动中引进中国被安放的位置,倒是清清楚楚的。因为白话运动是平民运动,所以文学以外的“文章”便格外被重视起来了,所以当时的说法(具体的人和文就不说了)是天下的文字先一分为二,分为文学和文章,又叫做艺术文和实用文。再往下分,文学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啦,没有什么争论的,而文章就分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可是后来有一些变化,大概是觉得教学中使用起来很方便吧,这三种文体的地位渐渐加强起来,不但用来分析实用文,也用来分析艺术文了,成为独立于艺术文和实用文之外的这样一种文体。所以到了叶圣陶先生发表文章,便说文字其实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艺术文,一类是实用文,还有一类是“习作文”。习作文就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本来生活中是没有的,为了学习而从艺术文和实用文中抽象出来的,所以严格说这时候它们根本已不是文体,而只是一种训练手段而已。正如唱戏的咿咿啊啊地吊嗓子,练武的在那里扎马步,作为训练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若让他们就用这咿咿啊啊去唱一出戏,用这马步去御一回敌,那肯定是不成功的。现在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动辄让学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须知生活中是没有文章和文学之外的什么记叙文议论文的,这就弄到学生不会写作,不敢写作,就如38楼的尘枫小姐那样。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老师的错,更是那些研究文体的专家们的错。假如我们在教学和考试中都弄的清清除楚,新闻就是新闻,小说就是小说,然后告诉学生写新闻和小说可以用上“记叙”这样的手段,那也许就天下太平了。

    这种文体上的错乱,也影响到对古代文体的学习,现在的教科书,不管现代古代的什么文体,都硬往这三种文体里面装,弄成什么记叙文单元,议论文单元,说明文单元,于是只讲什么“三要素”“五要素”这样干巴巴的教条,而文章和文学固有的文体特点反被忽略掉了。所以不要以为古代文体这种学问二三素心人躲在象牙塔里就能弄,假如我们的学生都成了言必记叙议论说明的呆子,那塔的根基也就有点危险。对此真正的有识之士们是有忧虑的,比如北京大学卢永璘、河北大学詹福瑞、山东大学郭延礼在一次讨论中就认为:“长期沿用西方及中国现代的文体论范畴与文体分类方法,是造成中国古代文体、文体论研究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503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