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99级大学语文小说单元作业
【时间:2007/7/1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6144 次】

    风  波
   
    怎样欣赏分析小说——人物、情节、环境
    ●环境
    首先是时代背景:张勋复辟
    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只做了81天皇帝梦便在众叛亲离中死去。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以副总统继任大总统,然而实权在内阁总理段祺瑞手里。段祺瑞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总揽大权,独断专行,黎元洪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请统帅辫子军的军阀张勋帮忙。张勋进了北京,立刻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拥戴清废帝溥义复辟帝制,11天后就被段祺瑞击败。
    环境还包括景物与场景的描写,如开头的两段写农家景象。
    ●情节
    张勋复辟,消息传到闭塞的乡村,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封建余孽手舞足蹈,到处活动,愚昧的百姓纷纷准备重做顺民,那没有资格做顺民(没有辫子)的人更是惶惶不安。主题:鲁迅小说一贯的主题,农民问题,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任何革命都是无济于事的。
    鲁迅小说以思想不以情节取胜,故事情节很简单:一天发生在农村土场上晚饭时的风波。以小见大地写了张勋复辟在农村引起的反响。
    结尾可以说是点题,风波来时沉渣泛起,风波过后仍旧一潭死水。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结尾。
    ●人物
    赵七爷,封建余孽,一心盼望复辟,一有风吹草动就出来活动,这种人在当时实际上统治着乡村。
    七斤和七斤嫂,愚昧的农民,随时准备做顺民,为做不成顺民惶惶不安。
    八一嫂还保有几分正直,敢打抱不平,但在封建势力面前也迅速败下阵去。 
    九斤老太,农村保守势力,以长辈的身份反对任何变革。
    六斤,小时候童言无忌,还敢反抗保守的长辈,最后仍是被改造成一样的顺民。
    鲁迅在写这些人物时都用了极俭省的笔墨,粗线条地勾勒出这些形象。

    一、简答题
    1.小说描写了一场什么风波?
    2.这场风波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概括七斤的性格特征。
    4.概括赵七爷的性格特征。
    5.赵七爷的辫子盘上、放下、又盘上说明了什么?
    6.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是什么?反映了她怎样的心态?
    7.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8.为什么说《风波》体现了短篇小说“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特点?

    二、简析题
    1.“‘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1)这段话是谁说的?
    (2)“张大帅”指的是谁?
    (3)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说话者是怎样一个人?
    (4)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2.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1)这里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七斤的性格特征?
    (2)七斤“忘记了吸烟”显示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这属于怎样的心理刻画?
    (3)七斤的心理活动有什么特点?这特点说明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这属于怎样的心理描写?
    (4)从七斤这一形象可以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5)作者描绘这一社会现实的意图是什么?
    3.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个小说结尾的大意。
    (2)从哪里可以看出这个结尾与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相呼应?
    (3)九斤老太的仍然“康健”有何象征意义?
    (4)六斤的“新近裹脚”和“一瘸一拐”地走路有何象征意义?
    (5)“十八个铜钉的饭碗”有何象征意义?
    (6)作者主要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六斤的形象?
    (7)为什么说这个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断魂枪

    环境——情节——人物
    ●环境
    20世纪初,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已被打开,江湖义气、祖宗神灵等等全都不灵了,代之以火车、快枪、通商和恐怖。
    ●情节
    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代英雄失落:神枪沙子龙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颓唐之后,想通之后,决定收山,任凭徒弟和挑战者如何激动,再不玩这无用的武艺。
     ●人物
     沙子龙、他的徒弟、挑战者

    [思考与练习]

    请联系课文有关段落,分析沙子龙的复杂心态,概括其性格特征。
    开头一大段的内心独白,一种无可奈何的豁达。/  独自一人时对“这条枪与这套枪”的留恋。/  孙老者来挑战,沙子龙绝不应战,声称“这条枪与这套枪”跟他入棺材。/  最后,夜静人稀时,独自练枪,叹息。
    当一个时代结束时,依附在这个时代上的人大抵如此。

    作品是如何以王三胜、孙老者来烘托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的?这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王三胜们时常“走会”,还到处吹嘘自己的“师傅”,想激师傅露出本事,与人交手,他们被旧的时代抛落了,又不理解新的时代,做出种种不合时宜的事情。孙老者在这种时候,还一心找人较量,恋着走江湖这一套,耍的还是野店慌林那一套。他们和沙子龙相比,没能领悟“生命是闹着玩”,“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具体分析小说在人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方面运用的白描手法。
    应该分析描写的准确,简练,“一词说”。
    ●肖像
    沙子龙“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象霜夜的大星”,王三胜“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孙老者“脑门亮,眼睛亮——睛框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
    ●语言
    沙子龙:“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过来人);王三胜:“脚踢天下好汉,拳打五路英雄……”(不知天高地厚);孙老者:“我来为领教枪法”,“不比武,教给我那趟五虎断魂枪”(简单、固执)。
    ●动作
    沙子龙: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
    王三胜:一跺脚,刀横起……
    孙老者:一屈腰已到了院中……

    一、简答题
    1.沙子龙的镖局改客栈说明了什么?
    2.概括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征。
    3.小说刻画人物的基本手法是什么?
    4.三个人物性格之间构成什么关系?
    5.沙子龙在夜阑人静时常常独自舞弄五虎断魂枪说明了什么?
    6.沙子龙“不传”断魂枪说明了什么?
    7.小说开头对于时代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简析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镖局改了客栈,他自己在后小院占着三间北房,大枪立在墙角,院子里有几只楼鸽。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憝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1)这里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沙子龙的形象的?
    (2)这里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来突现沙子龙性格的变化?
    (3)沙子龙将镖局改为客栈说明了什么?
    (4)夜间练枪显示出沙子龙怎样的心理?
    (5)从这里看出沙子龙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

    风  波

    简答题
    小说描述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水乡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
    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民还处于封建思想的统治和笼罩之下,愚昧落后,冷漠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这说明,今后若不唤醒民众,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都是不可能的。
    愚昧落后,麻木保守,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伺机复辟的封建遗老。
    辛亥革命后他将辫子盘上,张勋复辟时他将辫子放下,复辟失败后他又将辫子盘上,这说明他是一个时刻伺机复辟而又善于韬晦的封建遗老。
    “一代不如一代!”这是农民传统的保守、复旧心理的浓缩。
    构成一幅夏日黄昏中乡村土场的“田家乐”场景。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展现了封闭落后、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和氛围,与农民群体的愚昧落后协调一致,与小说结尾的“一潭死水”相呼应,对小说所着力描绘的剑拔弩张的辫子风波起到了于静衬动的作用。无论是盲目守旧的“田家乐”还是盲目愚昧的“风波”,都是当时农村落后、死滞的体现,这样,“田家乐”的静态景象和“风波”的动态景象,就在相互烘托中共同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这主要是指小说能通过一场愚蠢而不起眼的辫子风波,揭示出广阔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深刻的的思想内涵。

    简析题
    1.⑴ 赵七爷
   ⑵ 导演1917年帝制复辟闹剧的北洋军阀张勋。
   ⑶ 一个不学无术而又装腔作势、信口开河、借以吓人的封建遗老。
   ⑷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2.⑴ 心理描写。
   ⑵ 显示出他因为没有辫子,怕被杀头,心中十分痛苦和着急。这是通过“以外显内”的方式来间接地显示人物的心理。  
   ⑶ 七斤想想些办法,但满脑子是残断影像,怎么也贯穿不起来,说明他连个极简单的思想也组织不起来,愚昧、无知、落后到了极点。这是直接心理描写。
   ⑷ 七斤这一形象,典型而深刻地显示出当时农民的愚昧无知和麻木落后,说明辛亥革命根本没有触及农民的心理。
   ⑸ 作者着力揭示农民的愚昧落后,意图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只有唤醒农民大众,中国才能有真正的革命。
    3.⑴ 大意是:辫子风波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老样子。
   ⑵ “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这就与小说开头的“田家乐”场景相呼应。 
   ⑶ 象征着农村封建保守、复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⑷ 象征着封建传统仍在一代一代地往下传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地走着老路。
   ⑸ "十八个铜钉的饭碗",象征着人们仍在贫穷与落后之中修补着几千年来的老例。
   ⑹ 主要是细节描写。
   ⑺ 小说正文通过辫子风波的直接描绘,反映了农民的愚昧落后;而小说的这个结束,则说明虽然经历了张勋复辟和反复辟的政治风波,但农村仍然死水一潭,这就进一步揭示出当时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愚昧到了多么难以被冲动,被改造的程度。这显然是对主题的深化。


    断魂枪

    简答题
    时代变了,他不得不把镖局改为客栈,说明他有朦胧的时代感。
    沙子龙:留恋往昔英名和武气,但对时代变迁有所感受,因而形成内心矛盾复杂,情感深藏不露的孤傲性格。王三胜:争强好胜,性格外露,较多地体现了旧社会江湖艺人追逐功名、见风使舵等弱点,谈不上时代意识。孙老者:在传统武艺观念中,是个乐观豪爽、爱艺如命、积极进取的英雄人物,但实际上也是个毫无时代觉悟的人。
    通过行动、语言、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内在性格的白描手法。
    多重对比关系。
    说明他对已经被时代风沙淹没了的往日的绝技和英名还十分留恋,内心深处尚斩不断传统武艺观。
    体现出他有了初步时代感后在新旧观念的矛盾中所凝结成的孤傲、保守、没落、寂寥的心态。
    主要是通过对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之势及其两种文明矛盾冲突内涵的揭示,铺垫、衬托、渲染小说所描写的种种人物性格和复杂心态。

    简析题
    ⑴ 主要是肖像描写和行为描写。
    ⑵ 主要是通过他前后肖像和行为的对比。
    ⑶ 说明新的时代文明正严重冲决着旧日的文化文明,也说明沙子龙虽不理解,但却对时代潮流的不可阻挡有所意识。
    ⑷ 对往昔绝技和英名的留恋,说明沙子龙的内心深处还是保守而寂寞的。
    ⑸ 沙子龙是一个留恋往昔、有一定时代感而又矛盾重重的孤傲艺人。

 


    苦恼

    契诃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殿军(接下去就是无产阶级文学),外国文学教材排列: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契诃夫。著名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双璧”。

    ●关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
    环境
    小说写于1886年,19世纪末期的沙皇俄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小说的独到之处在于侧重于写人民精神上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无处诉说(宣泄)。(鲁迅在《祝福》中曾写过祥林嫂的这种诉说愿望的破灭,他还说过:“沉默啊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灭亡”)。这是沙俄时代的终结,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奏。
    情节
    马车夫姚纳死了儿子,他的苦恼却无人可以诉说,最后只好向他的马倾诉。
    其中又包括这样几个小的情节:他在孤独地等待——来了一个军人——来了三个青年——一个看门人——一个睡意朦胧的青年车夫(然而都不是他的诉说对象)——他的小母马
    人物
    马车夫姚纳,上面提到的那些人,大批的人:“熙攘的人群”,“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炉台上、地板上、凳子上,全睡得有人”……。但是小说另一个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却是他的小母马,人只是欺负他,戏弄他,不理会他,而只有他的小母马,才是他的伙伴,是他的形象投影,是他的倾诉对象。通过对比,揭示这样一个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不如动物。
    讲到主题,要注意到小说的副题“——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既是正面提示小说的基本情节,又由于这句话出自《圣经》而有“上帝死了”的寓意(《凡卡》小男孩就是在神像下给他爷爷写信的)。


    ●契诃夫关于短篇小说必须“简洁”的思想:
    他说:“一般地说,多余的东西是一点也不需要的。是啊,凡是跟小说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一概得毫不留情地删掉。要是您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者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他说:“写作的艺术就是写短的艺术”,“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他写外省女人写了好几页,后来修改时,全部删掉,只变成一句话:“女人只不过是女人罢了”。
    他很重视小说的结尾,他认为结尾和开端同等重要,想不好结尾,就象没有想好开端一样是无法下笔的。他说:“在中篇小说或短篇小说的结尾,我得人工地把整个小说集中起来好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总的印象”。(参:白居易称他的“新乐府”诗的创作原则是“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我们从开头结尾来看作者如何实践这一思想。
    开头,简短的两句写景(包括“暮色晦暗”一句),第三句就出现小说主人公“姚纳”。第二句就出现“马背”的暗示,第5行就正式出现“他的小母马”。
    结尾,他终于找到了诉说的对象——小母马,于是开始了他的诉说。他的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然而,当他诉说的时候却变成了断断续续的省略号,用简洁的文字代表了那写浩大、无边无际的诉说(我们可以想象他没有睡觉,整整诉说了一个晚上)。

 

    苦  恼

    一、简答题
    1.写出小说的副标题。
    2.车夫姚纳的苦恼是什么?
    3.小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4.作者主要用哪几种描写方法来刻画车夫姚纳的形象?
    5.小说最后马车夫姚内对马诉衷情,这属于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6.为什么说小说采用了人与马对比、人与马对应的表现手法?
    7.为什么说小说在总体上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二、简析题
    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向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
    (1)这段描写分哪几个层次?
    (2)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这里的人物描写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
    (4)姚纳为什么把身体伛得那么低?
    (5)关于马的描绘与人物形象刻画有什么内在联系?
    (6)这段文字中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简答题
    副标题:“——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
    一是悲惨生活境遇的苦恼,二是满腔苦恼无处诉说的苦恼。后者是主要的。
    沙皇专制下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的自私、麻木、冷酷无情。
    主要是: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
    一是小说将姚纳的肖像形态和挨打情景与马的形态、挨打相对应,这叫人与马类比,说明姚纳的生存地位就象拉车的瘦马一样低贱痛苦;二是写出姚纳的苦恼没有人听,只有马认真地听着,这是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人与马之间的关系做了对比,从而显示人还没有马有情意,有力地反衬出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因为小说只描写了车夫姚纳想找人诉说儿子死了的苦恼这一简单而平凡的小事和心愿,但却揭示了沙皇专制、社会黑暗、人情冷酷的重大而深刻的主题,故而小说体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艺术匠心。

    简析题
    ⑴ 三个层次,依次写雪景、车夫姚纳和拉车的马。
    ⑵ 一是制造一个昏暗、阴冷的氛围,为姚纳的悲惨故事渲染气氛;二是暗示姚纳生意的清淡和生存的艰难;三是暗示姚纳当时的极度心理痛苦。
    ⑶ 主要是静态的肖像描写。
    ⑷ 暗示他内心的痛苦到了极点。这是“以外显内”的心理刻画方法。
    ⑸ 这里写马,实际上是用来类比人:马的痴呆、瘦弱、“想心事”,暗示着车夫姚纳的可悲处境和心境,说明当时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和心境就象牛马一样。
    ⑹ 比喻、排比、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48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