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大语

《上枢密韩太尉书》教案
【时间:2008/9/28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7634 次】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题解】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轼《水调歌头》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其散文以策论(策是策问,论是议论文。宋金科举制度,曾用以取士。策问,文体名。提出有关经义或政事等问题,征求对答。)见长,风格冲和淡泊。(冲和,谦和。二十四诗品之二,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枢密”即枢密使。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枢密使为其长官。“太尉”,亦官名,一般作为对武官的尊称。“枢密韩太尉”,指韩琦,宋初名臣。(1008-1075),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位至宰相,封魏国公。他从小学问过人,19岁考中进士,名列第二。后与范仲淹镇守边疆,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积极参与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改革。嘉祐元年(1056)拜枢密使。欧阳修称其"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他死后神宗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课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执事,古时指侍从左右供使令的人。旧时书信中用以称对方,谓不敢直陈,故向执事者陈述,表示尊敬。
文气论,孟子最早提出“养气”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所讲的“气”,偏重的是个人主观道德修养。三国魏时的曹丕,提出文气说,他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唐代韩愈提出气盛文宜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苏辙此文重点讲“养气”的途径,认为文章不是靠学习技巧就能会的,而应该从“养气”入手,胸中有了充溢的文气,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孟子·公孙丑上》告诉我们,有一位弟子问孟子有什么特长,孟子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位弟子又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以叫做“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孟子叫做“集义”,就是经常做一个“天民”在宇宙中应当做的事。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孟子说的“配义与道”。一个人能够“知道”而且长期“集义”,浩然之气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回顾——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wu4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wu1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太史公曰:“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崆峒,在今甘肃,属六盘山。涿鹿,古县名,在今河北,邻近北京。古国名,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端。赵,古国名,在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建都邯郸。燕赵自古多悲歌慷慨之士。疏荡,洒脱自由,不受拘束。

    《史记》,鲁迅评价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乡党,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因以乡党泛指乡里。

    百氏之书,诸子百家的著作。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汩没,埋没。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洛阳。

    苑囿yòu,园林。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翰林欧阳公,欧阳修曾任翰林学士,苏辙中进士时的主考官。(曾巩、苏轼、苏辙同此一年中进士。)门人贤士大夫,指梅尧臣、苏舜钦、曾巩等。欧阳修为当时文坛领袖。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shi4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恃,依靠、凭借。

    四夷,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贬称,当时指西夏、契丹等。惮,惧怕;发,发难、侵犯。

    入相出将。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辅佐武王伐纣灭商,统一天下,建立了周王朝。武王死后,辅佐年幼的成王,平定内乱,安定东方,分封诸侯,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尔后,又制礼作乐,为朝庭制定了一整套安邦治国的典章制度,促进了西周的发展和强盛。召公,亦周成王时大臣,与周公一起辅佐成王。

    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大臣。方叔曾征荆蛮、猃狁,召虎曾平淮夷。淮夷,古族名,周时分布于淮河一带。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学习要取法乎上。

    闻一言以自壮,自壮其气。可以尽天下之大观,可以说是尽观天下大观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待选,宋代中进士后,还须经吏部考试后方能授官。

    辱,谦词,承蒙屈尊。

 
    【写作特点】

    求见大人,而无一点干求仕进之语;称颂大人,而无一点猥琐谄媚之语。是应用文最难得处。又引出文气之说,深化了固有文气理论。使时文而有了传世价值。

    【文气说】

    孟子最早提出“养气”理论。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所讲的“气”,偏重于个人的主观道德修养,故曰:“是为气也,配义与道……是集义所生者”。(同上)

    三国魏时曹丕,把孟子养气说发展成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典论·论文》)

    唐代韩愈在“文以气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气盛文宜说。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与李翊书》)至于养气的办法,他说:“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同上)

    相比之下,苏辙对养气的具体途径发挥得更加完整具体,包括:游历名山大川,历史遗址,参观京师名都,瞻仰天子宫阙,拜见名士大人。当然也包括研读诸子百家,只不过他认为这一点比较容易做到。这成为日后的重要文学艺术理论,也就是所谓“工夫在文外”的主要意思。 
 

相关链接:
· 诗词理论常识:文气
· 苏辙生平
· 《上枢密韩太尉书》赏析(曾枣庄)

    评论(1)

    推荐魏旭芳同学笔记中的一段评论:
    我所学的是国画专业,国画中的气息是十分重要的,一幅好的中国画它不象西洋画那样要求形准、讲究透视,它最重要的是传神,画中需要有一股作者的气息。特别是山水画中,山与水,水与物,物与人,都是贯穿着一股气息的。就象宋画《早春图》中,它的山和水都是活的,因为其间有气息在流动,当你望着它时,心情就自然的舒畅起来,因为你的心情输入了画的气息引起共鸣。
    本人认为“养气”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国画专业的我们。所要养的应该是清雅之气、浩然之气。我所理解的“气”,不是庄子那种虚无的气,它应该是一种修养,一种文气。养成这种“气”,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多学多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哲学,我认为我们大学生是有必要阅读一些哲学书的,这些书能帮助我们去思考,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还应该多了解我们传统的东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许许多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还应该关注我们当代的生活,思考一些社会问题。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56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