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文艺理论

何二元:《人间词话》“三境界”臆说——试论意境的动态系列
【时间:2007/6/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6147 次】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26则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则词话虽谓人生之境界,治学之境界,然不妨遽以艺术境界理论解释,或更能增其价值。请试言之。

中国境界理论从一开始就与“三境界”的说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托名王昌龄的《诗格》云: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分析起来有如下几层意义:

1.人们常抱怨中国古典文论术语含糊,又常争辩“境界”和“意境”的异同,其实意境理论用语从一开始就清清楚楚的,即:合之曰“境”,亦即“境界”,分之曰“物境”、“情境”、“意境”。

2.这段话虽不乏佛学色彩,但主要是对以往诗歌创作的总结。第一境“物境”,是对山水诗创作的总结,即对“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①专重“形似”的六朝山水诗的总结。第二境“情境”,“诗缘情”正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而佛学取境讲究的是去情息念,自然不会主张“娱乐愁怨,皆张于意”。所谓佛学色彩主要指第三境“意境”,“得其真”的“真”字,确是一个佛学范畴。据说,佛教哲学的主要思想便集中在对“境”的真实本质的讨论上,讨论的范围,从感觉的真实到绝对的真实,从人生的真实到宇宙的真实,极其广泛,用语亦极丰富,如“真”、“真实”、“真如”、“真空”、“真境”等等。讨论过程中,又与中国固有的“法天贵真”的道家思想合流,于是内涵更加复杂。然而这一“真”字,确实又非常深刻地表示,在文学境界中,于“物境”、“情境”之外,中国的诗人们还创造出一种妙绝常境的“真境”(今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为历史感、人生感、宇宙感②),这就与禅学划清了界线。

3.“物境”、“情境”、“意境”和《人间词话》“三境界”一样,为一种拾级而上的“三阶级”。“物境”的“张泉石云峰之境”,“处身于境”,“了然境象”,岂非“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情境”的“娱乐愁怨,皆张于意”,岂非“衣带渐宽”“人憔悴”?而“意境”的“得其真”,又岂非“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至于“得形似”,“得其情”,“得其真”,《诗格》用词的斟酌,更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三境的高下关系。由此说来,“物境”“情境”有待于经过对“真”的领悟提升到“意境”的高度,而“意境”的创造必经由“物境”“情境”的程序。这正如静安先生言:“未有不阅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③惜古今论者极少注意到此种关系。

《诗格》“三境”说主张境界是一组动态系列,这是对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度总结。在古人留下的那些最好的作品中,活化石般地显示着这样的轨迹。如嵇康的《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

 

目送归鸿(“望尽天涯路”),手挥五弦(“娱乐愁怨,皆张于意”)。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遂“得其真”)。

 

陶渊明《饮酒》诗甚至还包括了意境创作的准备阶段,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诗格》论立意时说的“傍若无人”,“放安神思”,“令境生”。于是渐入佳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处身于境,视境于心”,得“悠然”之“情”)。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与“归鸿”同效,皆令目有所托,极“天涯”之景,寄哀乐之情)。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得其真”)。

 

“真意”不可言传,故“三境”说之用言,亦损之又损,至“意境”而仅言“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可以说,“三境”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受到这类优秀作品的启示。

“三境”说总结了前人经验,又开启了有唐一代的重要诗派——王孟诗派。比如王维《酬张少府》诗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目顾无长策,空知迈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便与陶潜《饮酒》诗同一关捩。然而时代给了王维们更多的方便:首先,《诗格》一类理论著作的涌现,使其摆脱了诗中兼答“此中意”、“穷通理”的责任。其次,禅风盛行,作者佛学造诣日深,使王维们掌握了现量顿悟的技术,创作出愈加精美的小诗,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等。这类作品摆脱了形式上的程序,融“物境”、“情境”、“意境”于一瞬,可以说是对六朝形式主义山水诗的一个反拔。那些被称为“玄言诗”的作品,未能做到三境层的自然贯通,而只在后边安个玄学尾巴了事,长期来引起人们的不满。然而形式又是必要的,不落言筌立地成佛谈何容易,渔洋所谓“钝根初机亦能顿悟”④,可谓英雄欺世。于是,“钝根”人以为无须再于“物境”“情境”上下功夫,神妙之境可以“遽跻”,意境创作遂入清空一路。日后又有以禅说诗的理论家来总结出“兴趣”“神韵”说,意境理论遂耽于面目而失其根本。

其实还在稍后于王昌龄的皎然,便已表现出对“物境”“情境”“意境”创作程序的不耐烦,他论诗主张单刀直入直取意境,所谓“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所谓“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犹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谓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⑤。

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例子,有唐一代意境诗的创作终究是极有成就的,据司空图总结竟有24品之多,独标清虚那是后来的事。这就保证《诗格》“三境”说不至于湮灭,不过在内容上发生一些变化。首先,强调创作之前有一个“因定得境”的境界,如权德舆论灵澈诗:“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⑥刘禹锡解释释子善诗原因时也说:“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⑦,又诗云:“人稀夜复闲,虑静境亦随”⑧。这其实就是《诗格》所谓“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镜,率然而生”云云,亦皎然“意静神王”之谓,不过当时并未列其为一境。第二,对“物境”的创造更强调了“处身于境,视境于心”的过程。如权得舆为《左武卫曹许君集》作序云:许君“家于鄱阳,有佳山水”,故其“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疏导情性”。又《送灵澈上人归沃洲序》云“会稽山水,自古绝胜”,上人“坐轻舟,泝沿镜中,静得佳句”。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亦云:“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沉积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不过唐代的山水诗已超越了“形似”的阶段,多能做到情景相发,如孟浩然诗云“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⑨,故“物境”“情境”渐合一境。第三,对第三境有了更为明确的解释,这就是“象外”⑩,司空图再阐释为“象外之象”⑾,这第一个“象”是“物境”“情境”,第二“象”便是“意境”,这就对境界的动态系列作了最重要的规定。

然而,象《诗格》那样系统完整的表述我们再未见着。也许中国诗论本不喜作一二三的分析,既便《诗格》不也须假托名家而显得信心不足吗?

宋以才学为诗,意境遂迁诗余,而词境理论的总结则迟至晚清。在最要的几家词论中,陈廷焯标举“沉郁”,突出的是第二境“情境”,况周颐主张“深静”,强调境界发生的过程,真正较全面总结词境理论的是王国维。王国维论词重又打出“三境界”旗号,这是在两年前《文言小说》的写作中便抓到手的(当时叫作“三阶级),也许正是这“三境界”的思想刺激了写作《词话》的欲望,成为全部内容的发动点,只须看其手稿把“三境界”条目放在开宗明义地位便可知。惜整理发表时擢“有我”“无我”二境于卷首,这或许是对数年来研究康德、叔本华哲学的心得不能割爱?或许是《词话》意在廓除有清一代专崇清虚的习气,故不能不特别拈出“物境”“情境”二境?皆已不能起公而问之了。不过下面几点似仍可证明《词话》标举“三境”说的初衷:

1.《词话》“有我”“无我”二境,与“物境”“情境”略可相通。又处处突出一个“真”字,强调“真景物”“真感情”的真实境界。《词话》中的“真”字,虽多偏于形下内容,然亦非全无追求宇宙人生之真实的意思。

2.《词话》关于“隔”与“不隔”,“入”与“出”,“忧生”与“忧世”等内容的论述,其着眼点皆在境界的跃进与流动。

3.《词话》坚持使用“境界”术语(此种严谨,是王氏其他题目的论著中所少见的),而唯一的破例,是批评白石词语言的“隔”,使“物境”“情境”的创造,不能进一步提升到“意境”的高度。

 

 

    注释:

    ①《文心雕龙·物色》

    ② 参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③《文学小言》

    ④ 王士祯《香祖笔记》云:“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

    ⑤《诗式·辩体有一十九字》

    ⑥《送灵澈上人归沃洲序》

    ⑦《秋日过鸿举法师院送归江陵序》。

    ⑧《和河南裴尹侍御祈雨二十韵》。

    ⑨《秋登万山寄张五》

    ⑩《董氏武陵集记》

    ⑾《与极浦书》

 《抚州师专学报》1993年第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880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