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文艺理论

从“春风”、“明月”的表意倾向看《泊船瓜洲》诗的主题(何二元)
【时间:2007/6/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7352 次】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艺术性得到人们的一致赞同,尽管对诗的主题是什么尚有分歧。这一方面说明艺术具有某种独立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总未免使人感到某种缺憾。人们一直力图弄清这首小诗的主题,正如一尊出土的断臂美人,人们总想考证她的身份,尽管这并不影响观赏。

 

 

    就我所知,对于《泊船瓜洲》诗的主题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认为诗歌表现了对家乡美好山水的留恋或向往,一种认为诗歌表现了重返朝廷推行新法的愿望,这就形成出世说和入世说的分歧。为了解决这一分歧,人们主要作过以下几方面的考证:

 

    (一)《泊船瓜洲》诗创作时间的考证。创作时间的确认,直接导致主题的判断。如果诗歌是王安石应召赴京时所作,那么主题就可确定为留恋家乡山水;如果诗歌是辞相回乡时所作,那么主题就有可能是想要回到朝廷重振新法。然而,“荆公生平自著多无岁月可考”(蔡上翔语),从目前人们所作的判断看,有说是熙宁七年王安石辞相时所作,有说是熙宁八年复相时所作,又有认为作于熙宁一年,甚至还有认为当作于诗人二十三岁之前,众说纷纭,实难统一。

 

    (二)相关篇目的考证。有人注意到王安石诗集中的《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认为可据以证明《泊船瓜洲》诗主题的入世;又有人注意到诗集中的《赠宝觉》诗的序言,《泊船瓜洲》诗作于熙宁一年之说大约便本于此;还有人认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便是他《忆昨诗示诸外弟》中所云的“四月挽船江上矶”之行,由此推论出《泊船瓜洲》诗作于诗人二十三岁以前。以上篇目,似乎都不能提供确认。

 

    (三)知人论世的研究。有人把《泊船瓜洲》诗放到知人论世的宏观背景上去考察,或以为王安石此时(按:此说又以写作时间的考证为前提)已心灰意冷,出世之念在所必然;或以为入世之说方无损于大改革家之形象。其实,纵观王安石一生,在出处进退问题上是十分微妙难测的,居高位而思山林,处江湖而忧天下,他的《祭欧阳文忠公文》中对欧阳修出处进退的激赏,完全可视为他自己的立身原则。

 

    (四)另外,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诗后的自注,云“某旧有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曾照我还”,虽仅两字之差,诗歌的主题信息却大大增强了。然注中所云不知是《泊船瓜洲》诗之皱形呢,还是年深日久记忆上的误差呢,或竟是借旧作而发新牢骚呢?都无法起公而问之了。

 

    上述种种研究,对于《泊船瓜洲》诗主题的揭示无疑都十分有价值,然而终不能说已经解决了这一难题。接下来本文将要进行的研究同样不会是《泊船瓜洲》诗主题的最后破译(它甚至可能还达不到上述研究的水平),可以预期的只是,本文将为这一研究多提供一条途径,而这至少是有益的。

 

    本文选择词语研究的角度。我们知道,由于某个诗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他的独特的语言风格,结果便会在他的诗作中较多地使用某些特定的词语,并赋予这些词语以较确定的主观意向,因此,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收集他诗集中的这类词语,分析它们的表意倾向,然后由一般到特殊,从已知推论未知,判断出我们研究对象的主题倾向。

 

在《泊船瓜洲》这首诗中,我将选择“春风”和“明月”这两个词来进行这一研究,这是因为:(1)这两个词意蕴较丰富,包含有较多的主题信息。“春风”究竟是象征了“新法带来的生机”,还是对家乡美好景色的描绘?这是解决出世入世之争的一个关键。“明月”一词在这首诗中的重要虽不如“春风”,但是纵观王安石诗作全集,我可以知道,它也是一个具有比较确定的主观指向的词。(2)这两个词在王安石诗集中的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在丰富的材料上来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

 

 

    本文从王安石诗集中,共辑得“春风”用词八十余例1,按其意象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明确暗示出象征意义的。例如《除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以春风象征新法。另外。如“辇路行看斗柄东,帘垂殿阁转春风”(《季春上旬苑中即事》),“习习春风拂柳条,御沟春水已冰消”(《作翰林时》),这是以春风象征君王恩泽;“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壬辰寒食》),这是以春风喻客思;“泪湿春风鬓脚垂”(《明妃曲》),这是以春风喻美貌;“看舞春风小契丹”(《出塞》),这是以春风喻舞姿;“酒酣弄笔起春风”(《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这是以春风喻画技……但是这类诗例只占总数(八十余例)五分之一弱,而直接以春风象征新法的,仅《除日》一首,尚不足以类推《泊船瓜洲》诗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也是象征了“新法带来的生机”。(另外象征君王恩泽的两首,虽说也可用来论证入世之说,但是在《泊船瓜洲》诗中却显然的不会是这种用法。)

 

    (二)余下五分之四强的诗例中,春风主要只是作为自然景观来写的。正如钟嵘《诗品》序所言:“‘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正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都是些即目所见的景色。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们也可以是为诗人创作意图的表露提供一个背景,渲染一种气氛,制造一个契机,从而达到暗示主题的目的。这一部分的“春风”例子便正是如此,它们多写春天美好景色,表现出对自然和家乡美好山水的依恋或向往。例如:“白石冈头草木深,春风相与散衣襟”(《出金陵》);“最忆春风石城鸟,家家桃杏过墙开”(《即事十五首之十二》);“青溪几曲春风好,已约归时载酒行”(《离北山寄平甫》);“春风渺渺乌塘尾”(《次韵酬吴彦珍见寄》);“万里乌塘路,春风自往来”(《题齐安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乌塘之二》);“柘冈西路花如血,回首春风最可怜”(《柘冈》);“乌石冈头踯躅红,东江柳色涨春风”(《杂咏绝句十五首之七》)等等。

 

在有些诗中,这种对于春风的描写,直接触发了作者系身山林田园的情趣 ,为诗歌隐逸主题提供了背景。例如:“我欲往沧海……濯发扶桑根。春风吹我舟,万里空自存”(《我欲往沧海》);“楼堞相望一日程,春风吹急似摇旌……客舍五浆非所愿,私田三径会须成”(《次韵质夫兄使君同年》);“无能私愿只求田……凿井未成歌击壤……携手与君游最乐,春风坡上水溅溅”(《次韵酬宋玘六首之五》);“今日更知莱氏隐,暮年长忆武陵游……遥约向吴亭下路,春风深驻五湖舟”(《藏春坞献刁十四丈学士》);柴门长闭春风暖,事外还能见鸟情”(《杂咏绝句十五首之八》)等等。按出世之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描写了诗人家乡的美好景色,表现了他依恋或向往家乡隐逸生活的情绪,上述诗例,确实为这种论点提供了大量佐证。

 

 

    接着我们再来研究王安石诗集中的“明月”和“月”的表意倾向。

 

    (一)相对来说,王安石诗集中“明月”一词的出现频率要低些,本文在《泊船瓜洲》诗以外又辑得十一例。从分析看,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参予构成诗歌的清幽意境。例如:“秀发千山霁,清涵万里秋。沧江天上落,明月镜中流”(《游赏心亭寄虔州女弟》);“水远浮秋色,河空洗夜氛。行随一明月,坐失两孤云”(《和仲庶夜过新开湖忆冲之仲涂共泛》);“昏昏白日卧,皎皎中夜愁。明月入枕席,凉风动衾帱”(《即事六首之二》)等等。在这种诗境中,最易诱发的当然是淡泊出世的精神,例如:“白云坐处龙池杳,明月归时鹤驭空”(《登小茅峰》);“蓝舆杨柳下,明月芙渠水。僮饥屡窥门,客罢方隐几”(《送董伯懿归吉州》);“灵山不可见,嘉草何由啜。但有梦中人,相随掬明月”(《试名泉》)等等。即使是京城的明月,也没能触发诗人建功立业的豪兴(如《红楼梦》中贾雨村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他的一首题为《京城》的诗是这样写的:“三年衣上禁城尘,抚事茫然愧古人。明月苍波秋万顷,扁舟长寄梦中身。”可见,在王安石诗作中,“明月”一词的指向是十分确定的。

 

    (二)“明月”和“春风”两词在各自的词意组合上并不相同——“明月”和“月”的差别,远小于“春风”和“风”的差别,因此,在研究了“明月”诗例之后,我们不能不再探讨一下“月”字。

 

    王安石诗集中的“月”字(不包括“日月”、“风月”以及月份的“月”这类其实属于另一概念的“月”字),其出现频率大大超过“明月”,本文共辑得七十例。它们在诗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幽寂的景色,构建清空优美的意境2,例如:“山泉堕清坡,坡月临静路”(《步月》);“月出映沟坻,烟升隐墟落”(《示张秘校》);“剡剡风生晚,娟娟月上初”(《晚兴和冲卿学士》);“娟娟空山月,照我冠上霜”(《秋日不可见》);“五更漂渺千山月,万里凄凉一笛风”(《松江》);“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古松》)等等。这种诗境,往往使诗人沉静下去,生出出世的念头——或者说,诗人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情绪,才造出这样一种诗境来。仍看诗例:“常蛾交月借光辉……逸兴何当叩隐扉”(《和钱学士喜雪》);“山月入松金破碎……飘然欲作乘桴计”(《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欲倩野云朝送客,更邀江月夜临关。嗟予踪迹飘尘土,一对孤峰几厚颜”(《赠老宁僧首》);“后夜肯思幽兴极,月明孤影伴寒松”(《别潜阁》);“小桥风露扁舟月,迷鸟羁雌竟往来”(《半山既事十首之六》);“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潍云只往事”(《谢安墩二首之六》);“更得夜深同徒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太湖恬亭》)等等。

 

    我们几乎可以确信,王安石诗集中“月”的描写,完全是为了寄寓出世主题的。下面让我们再来具体研究几首诗,看看“月”的这种主题倾向究竟可以强烈到何种程度。

 

    在分析“明月”部分时,我们曾提出一首题为《京城》的诗,诗中的明月即使出现在京城,而最终仍然指向万顷苍波中的扁舟。与之相类,这里还有一首《寄程给事》诗:“忆昔都门手一携,春禽初向苧萝啼。梦回金殿风光别,吟到银河月影低。舞急锦腰迎十八,酒酣金盏照东西。何时得遂扁舟去,邂逅从君访剡溪?”都门、金殿本是建功立业的场景,并且它们也暂时地改变了“月”的固定意象,但是这首诗最终给人的感觉却是:歌舞狂宴上的“月影”何其短暂,只有那剡溪扁舟之上的一轮明月才是永恒。

 

    《癸卯追感正月十五事》诗则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月的固定意象。“正月端门夜,金舆缥缈中,传觞三鼓罢,纵观万人同。警跸声如在,嬉游事已空。但令千载后,追咏太平功。”此诗中的月亮倒是做了歌功颂德的缀饰,然而诗人仿佛不愿亵渎“明月”二字似的,代之以“金舆”。对象虽一,语言上却有清空和华丽之别,从而与全诗在风格上更趋一致。可见,“月”字在诗人笔下有着较特定的指向,终是乱用不得的。

 

    相比之下,当诗人想要表现归隐主题时,对于这“月”字倒是不吝使用的。例如:“伤心踯躅冈头路,明月春风自往还”(《北山有怀》)3;“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江宁夹口五首之二》);“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章江昨夜月,送我到扬州”(《杂咏绝句十五首之十一、十二》)等等。这些诗连构思也与《泊船瓜洲》诗相类,更可作为一种重要证据。

 

    只有一首诗几乎拿“月”字与思返朝廷的意思挂了钩,这就是《冲卿席上》诗,其中写道:“新诏各从天上得,残樽同向月边倾”。然而这和我们在“春风”部分所曾遇到的《除日》诗例一样,只是一个孤证。

 

至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在王安石的诗作中,“春风”和“明月”两个词的表意倾向,主要是暗示隐逸主题,因此,我们是否也可以推测,《泊船瓜洲》诗里,作者在春风明月的氛围中,所触发的情绪也很可能是对家乡的依恋或向往,而不大可能是一种重返朝廷振兴新法的豪情。我们这样说是否把王安石变成一个隐逸诗人了呢?不会的。一百多首诗在王安石诗集中仍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4,他另有许多表现变法决心的诗,如《登飞来峰》、《众人》、《商鞅》等等,在这些诗中,王安石的创作意图主要通过议论直接说出,而不是借助景语暗示——广告天下的改革宣言本来就须直截明了。

 

 

    注释:

    1 据唐武标校《王文公文集》本。此项统计不包括文集的集句部分。后边“明月”和“月”的统计亦然。

    2 “春风”“明月”(“月”)诗例亦有一些是表现作者悲仰之感的,如:“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花飞触地愁”(《有感五首之三》);“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送和甫至龙安徽雨因寄吴氏女子》);“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王中甫学士挽辞》);又如:“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北望》);“铭旌萧飒九秋风,薤露悲歌落月中”(《贾魏公挽辞二首之二》)等等。但这与本文论题关系不大,本文所探讨的只是,“春风”、“明月”(“月”)是否具有这样的表意倾向:或者归隐家园,或者指向朝廷变法?

    3 另见《王荆公诗集》。

4 据统计,王安石现存诗歌一千五百三十一首。

 

抚州师专学报》1989年第1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03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