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教育研究

何二元:校园文化与当代人文精神建设——在全国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07/6/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7146 次】

(中央教科所九五课题成果之一)

各位同行:

    相信在座诸位尤其是校长都希望能听到讲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我们其他几位主讲老师也已经或将要从这个方面给大家讲述,比如校园文化与音乐,校园文化与戏剧,校园文化与传统诗词等等。我要讲的内容有些不同,我觉得开展校园文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至于具体操作反倒是比较好办的事。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这和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尊重学生,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所以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也好,实施素质教育也好,本质上都是人文精神建设的问题。

    1993年到1995年,我国文化界发生过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涉及面很广,延续时间也很长,事实上至今仍经常能见到这方面文章。其中讨论双方对于人文主义的不同解释,很能启发我们的思路,我觉得对今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研究都有启发。

    讨论的一方使用的人文主义概念,实际上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要肯定人,肯定人性,要求个性解放,反对思想禁锢。当然,作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其中也夹杂着些不健康的东西,比如性解放,比如过分追求现世的物质享受,拿中国的流行语来说,是潇洒走一回,过把瘾就死。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这种人文主义的价值,我们可以在吸收欧洲人文主义精神时剔除这些不健康的东西。
    另一种观点主张的实际上是中国式的“人文主义” ,他们搬出古老的周易,说人文主义古已有之,六十四卦中的贲卦(
),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的话。按贲卦的卦象是上艮下离,离是火,火烧起来明亮,所以引申为文明。艮是山,山是不动的,所以又引申为止。火要烧上去,山要压下来,所以这个卦又解释为“文明以止”。也就是说社会的制度文化教育等等都是为了使人有所止。这种人文主义在当时也许也有好的一面,就是把人从原始的野蛮状态剥离出来,但是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在整个中国封建史上,这种“文明”对人性的压制,所谓“发乎情,止乎礼”,是很厉害的,它造成了中国人人格的萎缩,制约了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种“人文主义”,实际上具有反人文的倾向。

    今天我们讲素质教育,讲发展学生的个性,显然更适用前一种人文主义。我们看到,世界上凡是具有这种人文主义传统的国家,搞素质教育几乎是不言而喻的事,起码阻力没有我们大。然而以往我们的教育,基本上是采用中国特色的人文主义的,更多的是压制性的,是“文明以止”,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硬是规范成千篇一律的条条框框,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几乎构成了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考试的问题,高考的问题,只是这种文化的顺理成章的发展而已。比如规范化试卷,“同心协力”就对,“齐心协力”就错,还有今年的语文试卷,解释一首杜甫的诗,提供几种选择,本来是学术界也尚无定论,但考试时必须答指定的一种才算对。所以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是很难的,你想把素质教育这把火烧起来,可是一遇上高考这座“山”,就“文明以止”了。

    在我们的课题研究范围,高考的问题由我们总课题解决,总课题研究课程教材,是正面进攻,是一场攻坚战;我们基地负责校园文化问题,是迂回战术,攻其薄弱点。校园文化这一块,和高考的关系相对不那么大,比如校园里港台歌曲流行,就不是高考造成的;比如校服千篇一律的劣质运动装,也不是高考造成的。然而目前我们的校园文化确实又不够开展,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根子都一样,就是缺乏人文精神,或者说是缺乏欧洲那种尊重人发展人的人文精神。

    我们的校园文化为什么会缺乏人文精神?这需要对我们现行的校园文化进行分析梳理。从广义说,校园文化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校园规范文化(有的书叫做“校园文化管理”),按《校园文化全书》的定义,“所谓校园文化管理就是指管理者为了繁荣校园文化对校园文化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总结处理等”。由此可见,校园规范文化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人员,其中很重要一层就是我们校长,其功能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监督、规范、约束。

    相对于校园文化规范,另一块便是校园文化建设。平时我们讲“校园文化建设”,用的是广义,包括建设中的规范。为了方便分析,这里我用做狭义,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的积极性,首先是要把校园文化建设起来,至于规范不规范,不建设怎么知道?这符合邓小平思想,姓社姓资少争论,干起来再说,不干怎么知道姓社还是姓资?

    校园文化规范和校园文化建设,本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但由于我国特殊的人文主义传统,常常出现不平衡现象。据我观察,我国校园文化的实际状况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开展,校园文化规范特别发达,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这很清楚,至于应该怎样,可以怎样,就不太清楚。说得形象点,就好象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只有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而每当批准什么默许什么更不用说学生自发地做了什么时,他就忧心忡忡地说:“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比如说,不准玩游戏机。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正是在游戏中开始学会学习的。所以应该倒过来说,玩游戏机应该是“成人不宜”,你都那么大了,不好好工作,成天泡在那里玩游戏机,说得过去吗?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有的是大人的游戏:鸦片枪、麻雀牌、姨太太……,却从不考虑孩子需要游戏。以前中学语文课本选有鲁迅的一篇《风筝》,就是替了中国人来忏悔这种对儿童天性的扼杀。欧美各国不是如此,据说有的国家游戏机房是专向儿童开放,禁止大人进去的,最近还看见报载美国发明了“膝上电脑”,专供尚在母亲膝上的婴儿玩儿的,他们普及计算机教育的一条经验,就是从计算机游戏开始。现在我们经常讲“生存教育”,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鲁滨逊时代的那种“生存”,早已不适合21世纪,21世纪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将是一种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网上生存,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继续落后。当然,我们教育家的忧患也不是没有道理,现在大多数游戏设计得不适合孩子,游戏机房的环境也很封闭,氛围令人怀疑,游戏机房经营者的素质也很有问题,但是,这又怎么样呢?顺理成章的结论难道不是我们应该为孩子开发好的游戏吗?不是应该把电脑游戏纳入到校园文化范畴来开发吗?所以我认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禁止这个不准那个的简单思路,这和当年慈禧太后把火车推下大海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而校园文化最需要的是建设。

    再比如不准过“洋节”。这不是哪个学校的规定,是原国家教委的规定,所以我不说我们个别学校的校园文化,而是说我国的校园文化状况是这样,是有根据的。把不准过“洋节”也列为一种“校园规范”,这很难说得通。比如圣诞节,纪念基督诞生,是洋节。但是元旦可不可以过呢?元旦也是洋节呀!元旦是基督受割礼日,割礼是人与上帝签约的仪式,是典型的“洋节”。中国传统上也有元旦,但那是正月初一,和今天的元旦不是一回事。还有公历纪年可不可以用呢?比如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了,这里用的就是公元纪年,公元直译是基督纪元,起于基督诞生的那一年,能不能因为是“洋历”就不用呢?显然不行,否则我们只好用民国纪年,说今年是民国八十八年。

    其实圣诞节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内容,学生无非借此聚一聚提前庆祝新年(新年那一天学校放假了),即使借用一下圣诞树圣诞老人的名目,互祝平安,互送礼物,又有什么大碍呢?其实有些“洋节”是很有文化内涵的,我们应该加以借鉴,开发中国节日的文化内涵(现在我们的一些节日实在是太缺乏文化了),而不应该只想着禁止。

    再比如批判“追星族”,那时报上发表一些教育家、学校领导和家长们的文章,说现在的孩子格调太低,我们那个时候也“追星”,我们崇拜的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然而我们都知道这种“崇拜”给我们国家民族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所以那个时候我曾发表过“追星族批判之批判”的文章,不是简单地负负得正,认为“追星”应该,而是对批判“追星族”的简单做法提出异议。流行歌曲,“追星”,是大众文化的时代特有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贴政治标签,若讲政治,讲阶级,那么交响音乐倒是贵族的,资产阶级的,流行歌曲倒是起于工人聚集的下等酒巴的。不能这样讲,要对大众文化这个时代进行分析。大众文化是一种休闲的文化,娱乐的文化,在国外,据说它还是一种“后现代”的文化,但是我们中国还没有到这一步,在中国,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时代同步诞生的,是对于市场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文化反映,它所呈现出来的全部精彩与糟粕,都可以从市场经济找到原因。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呢?不是,大众文化不是全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三种层次,一是大众文化,二是国家意识,三是精英文化,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精英文化,要想抵制大众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光靠校园规范不够,不准追星,不准唱流行歌曲,制止不住,反而造成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反感。所以,这个时候尤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这里说的是狭义,即与校园文化规范相对的那种校园文化建设,把我们的学生从“追星”的行列中吸引回来。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看,重要的不是不准唱港台流行歌曲,而是应该唱什么歌曲?可以唱什么歌曲?我们缺少好的校园歌曲,或者有了好的歌曲也不能进入学校,不能到达孩子们中间,推广环节非常不畅。而流行歌曲,从创作到包装、炒作、流通,把孩子们的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彻,把市场经济的规律研究得非常透彻,整个渠道都非常畅通有效。所以李岚清副总理说,流行音乐不需要我们去推广,它自身就有推广的机能。为什么不能研究学习流行音乐的做法,而只想到禁止呢?说到底,还是搞文化规范搞惯了。其实孩子们不是不喜欢校园歌曲,台湾校园歌曲,大陆校园民谣,都受到空前的欢迎。我们基地的《校园歌曲》编辑部每天也收到大量学生来信,当然和台湾校园歌曲、大陆校园民谣还有距离。单纯反对、批判,是最容易的,然而也是最无效的。港台歌曲禁而不止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一些领导也许不在乎这个,要紧的是他们禁止过了,批判过了,乌纱帽安全了。所以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先提高领导的素质。

    最后我再举两个影视方面的例子。

    一个是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在大陆公映引起轰动,许多青少年为之倾倒,引起教育部门忧虑,有的地方采取了禁止的做法,理由是有性爱内容。但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名著这点都是难以避免的,比如《红楼梦》,如果禁止,就得把青少年与这些名著隔离开来。所以我认为不能这样,事实上也是禁止不住的,关键要引导,比如加强影评活动,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泰坦尼克号》虽是一部好莱坞影片,但也不乏现实主义精神,江泽民总书记看了影片后说:“这部片子把金钱与爱情的关系,贫与富的关系,在危难当中每一种人的表现描绘得淋漓尽致。请政治局的同志也去看一看。”

  杰克与罗丝的故事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泰坦尼克号”是一个象征,象征着等级森严的人类社会。轮船舱位的等级方便地实现了这一寓意。于是我们看到,当头等舱乘客一个个趾高气扬招摇登船的时候,三等舱的乘客正被强行接受侮辱性的“卫生检查”;航行途中三等舱乘客被禁止出入头等舱空间包括甲板;面临沉船时刻三等舱所有铁门全被无情锁死,以确保头等舱乘客从容逃脱,而为了确保这种等级秩序,船员们──船上社会的警察们──不惜动用手铐、斧头和手枪。至于一些影评中津津乐道的“让妇女儿童先上”,确有其事,但她们首先必须是头等舱的妇女儿童,至于三等舱,则对不起,在这漂亮的口号下,刚刚放出一两个妇女,铁门便迫不及待地重新锁上,以至于后来我们不断看到这样的镜头:在急速倾斜下沉的甲板上,到处是哭泣无助的三等舱儿童(据记载头等舱儿童总共死掉一个);以及这样的特写镜头:两个儿童在妈妈的故事中渐渐睡去,静候灭顶之灾的到来;一个儿童在妈妈的怀抱里冻死在冰海……与此同时,影片揭示的是,那些脱险的救生艇上严重缺员,按设计能够容纳一千二百人的救生艇,实际上只载有六七百人。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杰克罗丝的悲剧首先是三等舱公民和一等舱公民的悲剧,以及在这个悲剧背后的更为巨大的美国社会的悲剧。影片编剧兼导演卡梅隆说:“或许是我在自娱自慰,虚构一个故事来取乐,但事实上,我还是想把历史的坚实内容包裹在故事里边。”在这方面美国舆论比我们清醒得多,影片获11项奥斯卡大奖,惟独没有最佳男女主角奖,女主角提名没通过,男主角提名的机会都没有。然而在中国,负有指导青少年责任的舆论,却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影片的这一巨大内容,一味宣传“现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本世纪最动人的爱情故事”,造成错误的导向,假如叫他们来投票,大概只须设两个奖项就够了:一个是最佳男主角奖,一个是最佳女主角奖。甚至一个奖项就够了,叫做“才子佳人奖”。

    西方有一种“冰山理论”,说冰山在大海里移动很宏伟壮观,那是因为它的八分之七在水底。“泰坦尼克号”把2.5亿的美金投入海底,从而留下了一些比浮出海面的故事更深刻些的东西。我们应该通过校园影评等形式,引导学生来发现这些东西,从而提高他们鉴赏艺术的能力。

    第二个例子,前不久播放的电视《还珠格格》,禁止肯定是不可能的,孩子们回家就是要看这些东西,这就是大众文化的力量。我们不要充当唐·吉诃德和风车作战,而要因势利导,在校园里开展经常性的影评活动(这也应该是校园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把兴趣集中在一些有价值的内容上,不能光看到小燕子胡闹,其实小燕子代表的是一种民间文化,片子中不断点出,她是一个“民间格格”,这种文化与代表封建统治的宫廷文化一接触,必然发生碰撞,碰撞的结果,是宫廷文化不堪一击,一个小燕子就把诺大一个皇宫闹得一塌糊涂。还有,片子表现皇宫里缺乏人情味,正因如此,来自民间的女子才能够对于那些“阿哥”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里面很有一些民主性的,也就是人文主义的东西。所以,不要光是看到里面在谈恋爱,爱情从来不是孤立上演的,杰克和罗丝的故事上演在舱位森严的豪华游轮上,小燕子的故事上演在民间文化与宫廷文化的严重对峙中。

    上述这些内容,都是文化,游戏啦,过节啦,唱歌啦,看电影电视啦,都是文化。人是文化动物,一个小孩子,长到两岁三岁,每天都弄出一些事情来,越看越有趣,这就开始有了文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会没有文化?最近揭晓的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编了两本书,仅从栏目看:百味人生、青春故事、初恋情怀、师情师说、救救孩子、谈天说地、挑战未来、人生况味、斑斓一季、渴望天堂树、热爱生命、环保话题、世间百态,等等,就多么的丰富多彩,所以我觉得开展校园文化,不用在形式上太费神,到处参观,看别人搞些什么花样,在座的不少校长这次来主要也想带些可“操作”的东西回去。我觉得这不是主要的,关键是要转变思想,相信自己的学生,不要去压制他们,他们自己就会搞出各种各样的花样来。我们的责任是鼓励他们,扶植他们。即使真有出格的行为,也要以文化对付文化,比如学生在黑板报上写了不太正确的话,不要简单地勒令他擦掉,你也有一支笔,你也可以写,写评论文章,进行讨论,进行批评,假如你的一支笔写不过学生一支笔,那么就要考虑真理究竟在谁的手里,据说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真理往往是在后辈手里的。

    这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尊重人,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简单把他们当作管理、禁止的对象。校园文化规范不是不要,但要淡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推到前台来的应该是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这种建设,规范就会向反面转化,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是一句空话。这种人文主义的态度,也就是素质教育对于我们教育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假如我们有了这种态度,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就会释放出来,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就能建设一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028 位浏览者